排隊5萬多號,深圳文和友火爆背后的秘密是什么?
4月2日,備受矚目的深圳文和友正式開業,迎來數以萬計的消費者打卡,刷爆了朋友圈。當天數據顯示,深圳文和友排隊叫號最高達5萬桌以上。

據悉,深圳文和友總體量約2萬平方米,面積是廣州店的六倍,引進了100 品牌,延續了文和友的“沉浸式”場景體驗。
為什么文和友能火,別人還模仿不了?
很多餐飲老板也模仿著,做超級文和友這樣的小吃集合店、美食城,卻只能東施效顰、照貓畫虎,以失敗告終。
為了剖析它的模式創新,近期我們采訪了資深連鎖餐飲品牌戰略咨詢師壽文彬,他對超級文和友進行了深度解讀。

1)還原80年代市井文化,引起消費主體共鳴
超級文和友截取的是80年代的市井文化,為什么要選擇這個主題?
對比明代風,清代風,民國風,80年代的市井場景更有記憶沉淀,是當下餐飲主力消費客群,更能喚起這一代人的集體記憶和心智共鳴。
所以,當文和友把這個場景還原出來,里面的一景一物,各類小吃美食,瞬間讓顧客一見如故。
超級文和友成了城鎮化進程的必然產物,是中國文化自信的一種現象和符號,是長沙美食界的“司馬遷”。司馬遷重新整理編輯了史記,讓中國的很多歷史文化得以傳承。而文和友是重新整理編輯了長沙、廣州等地80年代的很多的市井小吃和文化,讓很多快斷代的飲食文化得以傳承和重新呈現。

2)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反常規創意
所謂反常規也叫創意。其實一句話總結,就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所謂情理之中,就是文和友一景一物幾乎做到80年代市井場景的一比一還原。
所謂意料之外,就是文和友把80年代的一條市井街原封不動的搬進了一家店里。
別人在CBD里賣米其林,文和友在愛馬仕旁賣市井小吃;別人是把戶內裝進戶外,文和友是把戶外裝進戶內;別人是賣產品,文和友是賣場景和文化,文和友做的是“與其更好,不如不同”。
無論是長沙超級文和友,還是廣州超級文和友,都是選擇在最黃金“高大上”的CBD商圈,開一個又破、又土的市井小集市,但正是這種強烈的反常規和沖突,讓已經被同質化餐飲弄得麻木的顧客,瞬間有了興致。這也是文和友能引來大量自傳播的原因之一。
3)聚焦本地文化,將單一要素最大化
自從文和友,桂滿籠等品牌火了以后,引來很多餐飲老板都想在場景和文化上學個一二,但實操時才發現只是皮毛,錢花了,效果卻沒有。
打懷舊牌的餐企有很多,但能做火的卻很少。還缺少一個核心要素,就是超級文和友的“聚焦本地,單一要素最大化”。
文和友的場景是聚焦長沙、廣州等地80年代市井本地文化,把其單一要素最大化。在這個戰略重心上壓倒性的投入資源,把這個市井場景做深做透,其細節幾乎做到了一比一的還原。可以說挖到了1千米深,從而才能擊穿消費者的閾值。
就像廣州超級文和友就做了很多文化上的探索,為了表達對攤販們的敬意,超級文和友還拍攝了以街頭美食匠人們為主角的52集美食紀錄片《街頭大廚》。真正深入廣州街頭美食文化,不是單單立個牌子那么簡單。
而其他餐飲老板可能只是在做一個懷舊的概念,沒有投入、資源,還試圖想把一個地域上下幾百年的文化都想表達一下,最后的結果就是面面俱到但空泛,顧客感知不到。
競爭的本質不是差異化,是差異化價值上的差距化。差距化才是壁壘,才是護城河。
海底撈的服務,文和友的場景,費大廚的辣椒炒肉,其本質都是通過放大單一要素擊穿消費者的閾值。裹挾到更多的資源后,再以點帶面構建出壁壘。小企業不要去追求平庸的木桶理論,面面俱到,注定平凡無奇。
“店中店模式”+ “烤紅薯戰略”
賺全產業鏈架構的錢!
“我們不是餐飲公司,而是文化公司。我們的競爭對手從來不是任何一個餐飲企業,我們的愿景是做中國美食界的迪士尼。”

這是文和友創始人文賓對自己品牌的定位,的確,無論是長沙超級文和友,還是如今的廣州超級文和友都不能簡單的定義為一家“餐廳”,而是更像一個“店中店”模式的餐飲綜合體。
1、店中店復合經營的商業新模式
文和友的商業模式要一分為二來看:
第一,文和友公司主體的商業模式,如果要找一個對標的話,就是迪士尼的商業模式。
通過生產文化內容來獲取流量,賺全產業鏈架構的錢。包括超級文和友的直營利潤,各類子品牌加盟費(文和友旗下的小吃子品牌已經幾千家了),供應鏈利潤,文創周邊的利潤,線上商城的利潤。

第二,超級文和友是一種店中店復合經營的商業模式。
如果要找一個對標的話,就是臺灣的誠品書店。自己賣書,把咖啡廳,影院,文創,畫廊展覽,餐飲等租給別人。通過文創內容吸引流量,最后達到即賺消費者的錢,還賺物業租金的錢。甚至是直接買地做旺人流后,引發周邊的房價上漲,然后和房地產公司一起分地產增值的錢。
文和友的商業模式,其實有無盡的想象空間。
2、“烤紅薯戰略”,讓品牌成了一個航母
文和友的戰略,我個人把他比喻為:“烤紅薯戰略”。
1)超級文和友是一個火爐
簡單概括,就是以80年代的市井文化場景為主題,以兩萬平的超級文和友旗艦店為框架主體。(火爐)
2)文化是往這個火爐里加的炭
通過自建文和友臭豆腐博物館,文和友文化藝術館等,以及不斷整合一批又一批的區域內外藝術家、文化社團、文化從業者等。達到通過輸出文化內容,來引發傳播,從而提升品牌勢能。(碳)
3)子品牌和文創就是火爐邊上的紅薯
再圍繞這口燒紅的爐,衍生各種周邊文創作品,文和友線上商城、文和友香腸、文和友油炸社、文和友臭豆腐、媽媽茶和六點左右等小吃子品牌。(紅薯)
從而全面覆蓋全國,形成一個航母模式,所以我把他比喻成 “烤紅薯戰略”。
接下來的戰略布局,其實就是用時間去征服空間。
也就是以長沙海信廣場店模式為基本雛形,未來五年內將在北京、上海、香港、洛杉磯等國內外的一線城市開十家超級文和友(火爐)再通過不斷往這個火爐里加炭(文化),來賣紅薯(多品牌全產業鏈架構)。
周邊的紅薯能不能烤熟,取決于爐旺不旺,爐旺不旺取決于炭加的夠不夠多(文化)。只要炭多炭好,把紅薯烤熟,就是信手拈來的事。
總結:
搜狐CEO張朝陽曾說,“創新與其說是商業模式,不如說是日復一日”。
超級文和友的火爆,并非是偶然拍腦門的創意,而是日復一日挖地三尺的潛心研究。
與其模仿,不如超越。超越的不是超級文和友,而是打造第二個更具創意、創新,有自己獨到性的“中國美食迪士尼”。
特別申明:本文為服務號上傳,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有贊學習中心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odas@foxmail.com。


推薦經營方案


打開微信掃一掃即可獲取


-
1000+最佳實踐
-
500+行業社群
-
50+行業專家問診
-
全國30+場增長大會
請在手機上確認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