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實戰經驗分享:下沉市場門店如何打破線下流量瓶頸?
隨著氣溫的下降,各地又開始出現零星的新增病例。剛剛才緩過來的線下實體商家,再次回想起被疫情支配的恐懼。
其實哪怕沒有疫情,過去幾年實體門店的日子也并不好過。因為線上的沖擊,流量下滑一直是線下店的頭號難題,雖然這兩年線下又開始出現一些大流量的業態創新,但其中很少有小玩家們可以斡旋的余地。

“如果用燒錢的模式到線上去拼流量,你每接一單就虧一單,這樣做就是自取滅亡。但你不做可能一單都沒有,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么辦?”
在新浪潮品牌俱樂部近期的會員活動中,斑馬家攝影創始人李建慕結合自身的操盤案例,從思維到方法論,深度分享了實體門店破局線下流量瓶頸的路徑。
李建慕在攝影行業從業20年,連續創立過10多個攝影機構,具有非常豐富的二、三、四線城市實體門店引流拓客的實戰經驗。斑馬家攝影兩年半在四線城市市占率從0做到75%,并總結出了一套獨特的門店社群實操方法論。
一、流量下滑,線下門店的生存之道
首先,實體門店面臨線上的沖擊,這是客觀事實,而且在三四線城市特別明顯,為什么?
10年前我們開店,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店鋪問題。除非你是從開發商、物業拿到一手店鋪,否則都需要非常高的轉讓費。
在三四線城市,一個500到800平的店鋪,轉讓費就要20萬,甚至更高。而且每開一家店都要面臨這個問題,我們最高付過80萬的轉讓費。
但最近5年,我們開新店的時候發現轉讓費逐漸消失了??盏赇佋絹碓蕉啵踔聊茏獾矫庾鈨扇甑牡赇仯芏囗敿壍纳虡I綜合體,店鋪換手率也特別高。說明什么問題?線下流量沒有了,店鋪已經租不出去了。
所以5年前我們就在思考,行業如何繼續做下去?是不是市場真的萎縮了?其實不是,就只是流量問題而已。到底如何解決?這就是今晚我要跟大家分享的。
我做攝影行業20年,前面15年只要開店就會有業績,不需要太多的推廣或者運營,就會有大量的客戶進店。但客戶的消費習慣已經改變了,特別是在2015年之后,大量的客戶已經不在馬路上了,而是在手機里。
講一個很真實的案例,像我們在三四線城市運營的這種實體店,一些有資本后臺的“航空母艦型”公司,為了拿到精準的客資,可以把一個客資的成本抬高到2000元。只是一個名字、一個電話,成本2000塊,這對我們來說是不敢想象的。你怎么跟它競爭?如果用燒錢的模式在渠道上去跟它拼流量,你每接一單,就虧一單,這樣做就是自取滅亡,最后死的一定是你。
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么辦?如果我真的放棄了這個渠道,我還有沒有更多的渠道來獲取客戶?一定可以的。
因為回歸到實體經營中,其實最大的成本并不是營銷成本,而是店租和人工成本。所以我們不要去跟這些互聯網企業競爭,實體門店最核心的意義是什么?是客戶的體驗和粘度?;ヂ摼W、電商的運營模式是看不到夠不著的,特別是對我們這種高客單價的行業,門店就是最好的信任背書。
做好門店服務才是我們生存的根本。這個時候你會發現,成交的客戶身邊一定有潛在客戶,這是我們不去拼渠道流量也能解決客戶到店的關鍵。
二、如何打破傳統運營模式下的流量瓶頸
1、“成交思維”VS“流量思維”:質變是如何發生的?
之前我們的銷售團隊在遇到客戶之后,第一反應就是如何成交,這是一個恒定的成交思維。
實體店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只看成交、結果和業績,它跟很多行業不一樣,比如互聯網行業可能需要的是數據、下載量、注冊量、會員數。
但對實體門店來說,傳統運營模式就是要成交,而且最好是遇到客戶第一時間就成交。
我覺得這樣不好,既然客戶是同一群人,而且現在有那么多強社交關系的工具,那為什么我不先找到潛在客戶呢?至于這個客戶能不能成交先放一邊,我們先解決傳播和裂變,其實就是潛在客戶的問題。
因為一上來就要成交,客戶會產生抗拒心理,而且市場是有競爭的,我們也不可能做到100%的成交率。如果這個顧客流失了,我不光流失了這一單,他背后潛在的整個客群也都流失了。
這就跳出了原來的成交思維,產生了一個新的叫流量思維的概念。我們遇到一個顧客,先不考慮要不要成交,而是讓他變成一個傳播和裂變的渠道口,把他身邊的潛在客戶用禮包爆款的方式去做一個拼團裂變。
這個動作發生之后,你會發現一個質的變化。如果成交率不變,當流量從原來一個月100個客資變成700到800個客資的時候,你的增長就出來了。
2、“產品思維”VS“客戶思維”:如何塑造價值感?
同樣的,第二個思維的轉變是要從產品思維到客戶思維。在接觸顧客的過程中,一定不說我們產品有多好。因為對于寶媽來說,兒童攝影只是一個非常低頻的場景,她還有各種各樣的健康教育、娛樂、休閑、親子關系的需求。
所以我告訴團隊,你不要在拍照這件事情上糾結,跟寶媽之間的交流一定不是說你要不要拍照,而是要理解她們對孩子的關注點是什么。
所以我們會整合產業鏈上很多友商的東西來對接給寶媽,在這樣的模式下,你會發現客戶跟你的之間的粘度瞬間就產生了。

這其實跟我要說的第三點:從品質思維到價值思維,是連在一起的。從我們的產品有多好,拍照多么好,變成我們能給寶媽、潛在客戶提供什么樣的價值。
因為拍照本身對于寶媽來說,并不是剛需品。所以我們的邏輯是跟客戶產生更多價值的時候,讓她把周圍的潛在客戶也拉過來。
因為人以群分,寶媽身邊一定有寶媽,這是必然的。當你的孩子進入一個圈子以后,從幼兒園開始,你會認識很多跟你年齡層一樣的人,這個圈層是很重要的。
當我們把圈層打通以后,你會發現由這個寶媽跟你建立的這種關系、這個群,會把她身邊更多的寶媽、有孩子的家庭拉到一起。為什么?因為我們沒有跟顧客一直在銷售我們的產品,而是在做價值輸出。這個價值輸出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對于寶媽來說,孩子的健康、安全、快樂等等有太多的需求。
她在跟我們接觸的時候,會發現這家兒童攝影不光能拍照,還能提供很多早教、游樂的東西。而且我們沒有把這部分去做變現,完全是基于價值輸出,通過接友商來建立,所以寶媽的價值感會非常強烈。
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其實你是不缺客戶的,有太多的寶媽會幫我們去做傳播和裂變。
三、三四線城市實體門店的社群實操核心
其實跟用戶互動這個問題,很多傳統門店會喜歡做線下沙龍。
但現在的消費者都很懶,能在線上解決的一定不會去線下。所以大家千萬不要做太多線下的東西,它能解決一部分問題嗎?能,但同時也沒有辦法做大流量。
所以我們所有的互動都是在線上解決,具體一點就是社群。為什么不用企業微信、小程序?因為消費者會非常抗拒這種帶有營銷屬性的工具,她們更多地還是希望跟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真實的人在打交道。
這個人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價值的輸出也是通過這一點。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所有的社群都是由一個客戶去裂變他周圍的人脈出來的,基本在四五十人以內,不會超過這個上限,為什么?
第一,群的人數多了,你篩選的精度就下來了。
第二,群的人數越多,垃圾信息也越多。
第三,一旦某個微信群出問題,擴散范圍小,對于品牌的負面傷害是最小化的。
這幾年在個人微信號和微信群方面,我們一直在研究和生根,這里面有太多的細節,團隊也走過很多彎路,所以接下來我會花更多的時間來講社群的實操。
1、如何低成本地建幾千個“魚塘”?
早期的時候,我們每次都希望拉一個500人的大群,后來就發現一個問題,參與互動的人永遠只有那幾個,甚至90%的人連紅包都不搶,為什么?
因為太吵了,表面上看是500人的群,里面有450個人都設置免打擾。對于這個群來說,這450個人就是死粉,因為他看不到。
所以我們不追求群人數的多少,而是這個群的有效性,活躍粉絲是核心。什么叫活躍粉絲?很簡單,你發個紅包試試,如果群超過300人,你發100個紅包進去,在5-6分鐘之內搶不完的,那基本上就是死群。
我們所有群要求不超過50個人,這50個人里面大概有10%的有效潛在客戶,就已經超值了。也就是說,50個人里面只要有5個是對我們感興趣的,就完成了1:5的傳播和裂變,這是最核心的部分。
反過來講,我們實體門店為什么要做社群?核心就是為了打造私域流量。就像我跟團隊去講,如果流量是公域的,誰都可以伸手去抓,你用網去下的時候,別人可能用電在打,甚至還有撒藥的,最后再來一個抽水機,你怎么玩?
私域流量的邏輯是什么?我自己修一個魚塘,按照我們的節奏和市場去做營銷。就像我們做攝影行業,就算服務再好,品牌力再強,他也不可能每個月來拍照。
所以你要養客戶,要輸出價值,不是說今天我要去拿客人了,才去搞促銷、做市場。如果你平時跟客人沒有互動和鏈接,他對你的品牌印象是你只會做活動,只想掏我口袋里的錢。
尤其是攝影、教育、產康這些大品類,都不是剛需,沒有人必須要去消費。怎么辦?無非就是價值輸出,而且一定是在沒有做營銷的時候,做價值和品牌輸出,不然用戶第一反應就是你在做包裝。
所以我們做了幾千個群來建私域:
第一,客觀地講,我不知道客戶什么時候想拍照,因為這不是剛需,沒法去做精準;
第二,要做一個有品牌力的公司,就不能去頻繁地促銷客戶;
第三,對客戶來說,在這個群里他是一定安全的,沒有人被頻繁地吵到,沒有垃圾信息也沒有廣告。因為群里的人幾乎都是客戶分享和裂變出來的,他能分享裂變的一定是他身邊的熟人。
所以門店的私域流量,解決的是什么問題?做門店有一個最原始的邏輯就是客戶半徑,兒童攝影半徑5-10公里,婚紗攝影可能20-30公里。
怎么把這個半徑內的客戶全覆蓋?這個很重要。我們的方法就是讓客戶幫我完成。它的好處就是沒有成本,群不要成本,客戶去做裂變也不需要成本。
我用一個非常低的運營成本修了幾千個魚塘,每個魚塘里的魚都不多,但這些魚之間的關系都很好,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2、線上成交的價值不是結果,是傳播和裂變
這里面的核心是什么?其實是微信。
微信和其他所有的社交工具最大的區別就是強關系屬性,微信里的一定是你之前發生過關聯的人。強關系屬性解決了什么問題?信任感的問題,我們跟客戶能成交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信任感。
前面提到的爆款拼團,就是為了和這些潛在客戶發生成交的關系,這個成交可能只是19.9或者99,但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發生了付費。
這個付費解決了什么問題?
第一,篩選客戶。他一定是本地人,因為我們是做實體門店的,他一定是我的客戶群范圍之內的,不然你再優惠,品牌力、東西再好,他也不會付款,因為他來不了。
第二,確認信任感的關系。他能給你付款,哪怕是一個小金額的支付,至少說明他是相信你的。通過小金額的成交把他引流到店,就有機會建立后面更大的信任感。
所以線上成交的價值不是結果,是傳播和裂變。
我們兒童攝影這個板塊,三四線城市的門店客單價均價是1500塊,這個價格如果在線上去做陌生客戶的成交,以我們團隊這幾年下來積累的經驗,成交率就是3%-8%,意味著我90%以上的客資會浪費掉。
他不成交是什么原因,是沒有需求嗎?顯然不是,沒有需求他一定不會找你。所以后來我們就調整了線上成交的模型,把線上的單價從1500調整到99之后,成交率一下子漲到了58%。
顧客真的只有99的需求嗎?客戶在做購買決策的時候,安全感是第一位,這個安全感不是靠話術或者產品能解決的。99就是一個非常有誘惑力的價格,哪怕這個產品有問題,我最后損失的也只是99。
這個動作做完之后,我們快速地讓他去做品牌裂變。當她有這個需求的時候,她身邊的人會不會一樣有,只不過比例問題。
這里面要有利益驅動,你讓她花99能得到一個599的內容,她當然愿意幫你去做傳播和拼團。但我們的邏輯不是分銷,客戶是沒有提成的。
我經常強調我們要通過價值塑造去做裂變,一定不能做成微商的分銷模式。大多數顧客其實都不想讓朋友知道,她在拿朋友賺錢。
而且我們是實體店,更在意的是品牌,也沒有辦法去做那么大的基數。一旦做成分銷模式,就是死路一條,你會發現做著做著就做不下去了,因為你的客戶覆蓋是有限的,不管怎么裂變,也不可能做到微商這樣的模型。所以實體店千萬不要把客戶當成微商,去做分銷。
當客戶裂變完成了,二次的拼團成交也完成了,最后要做的就是把這些線上付費的客戶,再邀約進店,做深度的客單價提升,好不好做呢?當然非常好做。
所以整個流程什么是核心?傳播和裂變。最后成交反而變成整件事情最弱的一個點,這就是我們說的成交是結果,不是目的。
四、如何塑造超預期的體驗感
1、落地到執行層面,如何保證動作不變形?
接下來再給大家講講團隊績效和執行層面的事情。
可能傳統實體門店的管理者,更在意的是數據量化,當然也很重要,但執行層面的核心是什么?是流量思維。你做這件事情的目的是抓流量,跟業績沒關系,業績是最后的結果,它不是你的目標。
如果在社群裂變里面,你拿業績當結果,這件事情又會走入歧途。因為當你以業績為導向的時候,執行層面的很多做法就會變形。
我們也踩過很多坑,在整個推進的過程中,不斷調整社群板塊落地的 KPI和績效。今天在做我們斑馬家團隊新品牌的時候,又做了一些精進:
第一,量化指標是什么?是裂變的效率。這是我們的一把手工程,也就是店長負責制,裂變的社群量、有效活躍的社群量、通過活躍群完成的新粉導入量等等,都是店長的核心指標。
第二,專人專項負責制。我們有專門的線上客服專人負責對接,這些群一定是專人,不能讓銷售或者售后來兼職做這件事,兼職一定落不了地。
第三,執行層面的標準化,包括話術、文案、品宣。這樣才有效率,我們現在斑馬家團隊大概有4400多個群,基本上就兩個號在維護,因為所有的東西都是標準化的。
2、只要抓住問題的核心,實體門店并不難
我經常說的一個邏輯,客單價1500和客單價99,這兩類顧客哪一個的客戶體驗感更容易打造一些?顯然是99的客戶,這些客戶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是底層的客戶基數。
我們的運營團隊要追求最大化市場占有率,一定是做基數的,也就是做流量。所以為什么我們要做一個爆款或者說低價引流的策略,就是為了更好地去打造客戶的體驗感。
超越客戶期望值的體驗感,是要你去塑造出來的,他花了99,你讓他得到的是1000塊錢的服務標準和服務體驗,這個口碑傳播的力量是不一樣的。
其實跟互聯網電商的競爭一樣,為什么有人買京東的單?因為客戶體驗好,我們整個集團每年在京東上要上百萬的采購量,可能淘寶、拼多多更便宜,但這東西買回來,萬一有問題你找誰解決?
在今天的移動互聯網時代,社交電商、社群營銷,當太多的互聯網營銷模塊出現的時候,實體門店只要抓住問題的核心,一樣能解決問題,而且門檻很低,并不復雜。
當你把所有的問題解決了,你就會發現其實實體門店并不是特別難。
特別申明:本文為服務號上傳,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有贊學習中心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odas@foxmail.com。


推薦經營方案


打開微信掃一掃即可獲取


-
1000+最佳實踐
-
500+行業社群
-
50+行業專家問診
-
全國30+場增長大會
請在手機上確認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