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億人的早餐爭奪戰:時間是早餐的頭號殺手
“時間是早餐的頭號殺手。”
中國人愛吃,這幾乎不會引來異議。
正餐方面,中國人吃出了八大菜系;早餐方面,上海人還吃出了四大金剛。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和不斷成熟的技術加持,在吃方面,人們除了自己做、到店吃以外,又多了“手機點”的外賣選擇。
不過,在早餐市場,技術的改造一直難成氣候。時間是早餐的頭號殺手,在分秒必爭的早晨,很少有人能在手機上點份早餐并坐在家里從容地吃完,更多的場景是在路邊買個包子邊走邊吃。
偶爾想吃得好點,必須得犧牲睡眠時間早起自己做,或者到早餐店里買一份湯包,而對于那些睡覺比天大的人來說,不吃早餐才是正確選項。
這些與正餐完全不同的需求和消費場景,為市場留下不少想象空間。且不說即將成為饅頭第一股的“中飲巴比”的上市,會對行業帶來的積極影響,從政策上來看,上海早餐市場的玩家也有較好的生長土壤。
自2011年開始,上海市政府就開始著手打造“早餐工程”,上海也被商務部列為“全國早餐示范工程試點城市”。此后,早餐工程連續7年被列入上海市實事項目,并在此過程中誕生了一批龍頭企業。
今年,早餐工程開始大升級,互聯網企業的加入,使得早餐市場無論產品還是模式都更加豐富,當然競爭也開始加劇。
早餐變奏曲
70后、80后對于早餐的記憶大抵是相同的。
大清早,街邊巷口的燒餅油條店就開始排起了長隊,旁邊包子鋪的蒸籠一掀開,大肉包的香氣即使隔著一條馬路,都能從嗅覺傳導到味覺。這種煙火氣,構成了大多數人對早餐的記憶。
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速,人們對于早餐的需求再也不止于油條燒餅等幾件套。“以前大家早晨是要吃得飽,現在年輕人還追求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安全。”上海羅森便利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張晟說。
需求的多樣化和個性化,倒逼了餐飲企業在早餐上不斷嘗試品類的突破和創新。在羅森,每天有100多款早餐產品在上海近千家門店推出,僅包子就有純中式的素菜包、大肉包,適合北方人口味的京蔥包,以及奧爾良雞腿包等二三十個品種。
早餐的“中式西做”以及“西式中做”成了一種潮流。
在全家、羅森、7-11等24小時的日式便利店里,飯團一直是必備品之一。針對飯團口味固定且單一的現狀,羅森開始創新,先后聯手新雅粵菜館、知味觀等推出新雅果香肉片飯卷、新雅菠蘿咕咾肉飯團、知味觀龍井味蝦仁飯團、知味觀錢江肉絲飯卷等新品。
“從技術上來看,雙方的合作不存在什么難點,最大的壓力在于成本。”張晟承認。
同樣感受到成本壓力的還有傳統餐飲品牌耶里夏麗。在疫情期間,耶里夏麗董事長楊劍就開始籌劃早餐業務。今年5月,耶里夏麗南丹東路店率先試水推出早餐,共有12個品種。
經過一段時間的運營,耶里夏麗南丹東路店的廚師長龔青發現,雖然地處居民及辦公雙重人群聚集區,客流頗為密集,但早餐客單價低,而早餐的制作通常需要5~6名員工,加上店鋪運營成本等,投入產出比大大低于預期。
“后面我們要調整早餐策略,精簡早餐品種后增加半成品投入,再靠新疆烤馕、烤包子、軟歐列巴,以及新疆奶茶等特色產品引流。這樣一來可以減少一部分人力,壓縮成本;二來這些產品本身就是我們的特色產品,與我們的正餐品牌也相關。”龔青說,隨著天氣慢慢變冷,還會考慮再增加與節氣相關的羊肉湯、羊雜湯等。
前不久,據新聞晨報和叮咚買菜聯合推出的《市民早餐習慣調研報告》顯示,早餐花費在5~10元之間的占比為55.2%;花費10~15元的占比20.5%。“報告”顯示,早餐在15元以內是消費者比較接受的范圍,10元以下最佳。
剛剛在上海一口氣開了6家早餐店的盒小馬,首批推出大約40多個單品早餐。除了傳統的包子、雞蛋、牛奶以外,也有不少特色早餐,譬如烤冷面、墨魚汁黑金雞塊、西雙版納甜糯小玉米等。價格上,只有套餐在20元以上,其他單品均控制在15元以內,最便宜的白煮蛋售價1.5元。
市場新想象
相比正餐,早餐的用餐場景更為復雜。
即便在95后成為主流消費群體的當下,一部分家庭消費者仍然會選擇在家里用餐。除此之外,一些學生或單身人士大概率會選擇在上學或上班的路上解決早餐。當然,還有少部分人喜歡到辦公室后篤篤定定地享受一份早餐。
2015年,餓了么開始提供早餐外賣業務,但受制于多方面條件,早餐業務至今仍占比極小,成了外賣最難改造的部分。
本月初,叮咚買菜對外宣布將針對家庭消費者推出近600款早餐類產品,主要涵蓋面點、蛋類、奶制品以及豆制品等。消費者在前一天下單預約后,最早可以在第二天早晨6:30收到餐食。
相比家庭用戶,年輕白領們的早餐故事則是沿著從家到公司的路線展開的。
在上海,遍布大街小巷的24小時便利店,成為不少年輕白領以及一些高中生們解決早餐的首選之地。便利店方便的不僅是時間,還有地點,他們大多開在公交站、地鐵站以及公司樓下等,等車的時候買份早飯是順利成章的事兒。
“過去四年多,由于外賣平臺的不斷發展,便利店的午餐生意是在不斷小幅縮減的,同時三四年前羅森開始不斷強化自己的早餐系列。”張晟介紹,策略的調整已經初見成效,目前羅森上午6~10點間的銷售已經連續三年處于增長狀態。
相比便利店這個早餐市場的老玩家,新物種盒小馬則是典型的互聯網新手。目前,盒小馬在上海只有7家店,年底將拓展至60家左右。未來,盒小馬的目標最快用三年時間在上海開1000家店。
對于利潤,盒小馬認為這并非當前的首要任務,“我們更在意能創造什么樣的顧客體驗,顧客是為體驗買單的。我把這個(盒小馬)模式歸結為四個字:多快好省。”盒小馬負責人李賢在接受采訪時稱。
前不久,上海知名企業百聯集團旗下的零售業態逸刻也推出了“逸小兔”便利早餐店和流動早餐車。據了解,“逸小兔”便利店共有130多款早餐,品類覆蓋酸/鮮奶、現烤烘焙、健康谷物、中式點心等,流動餐車的品類差不多在70多款。
沉寂半年的瑞幸咖啡也一直在經營早餐產品,近日又宣布推出四款果汁配面包的輕食套餐;擁有全球第6大餐廳的宜家,7月底在中國的首個城市店開張時,一并推出了早餐輕食,其爆款產品肉丸冰淇淋熱狗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前去打卡。
早餐市場創造出的新的想象空間,正吸引各路玩家陸續入場。
誰才是贏家
在上海,早餐市場的發展也與政策的支持分不開。自2011年開始實施的早餐工程,為早餐市場的百花齊放提供了不少政策紅利。
此次,盒小馬一次性落地6家店,也與政策有關。
在原有的規定里,盒小馬現在所提供的現制現售的餐品必須取得小類(小餐飲)證,這對店鋪面積有一定的要求。
今年8月,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下發《關于落實本市早餐工程建設的實施意見》,自提柜等新的就餐模式被認可。這使得盒小馬在不設立就餐區的情況下即可成為小型餐飲店,并能申請熱食類食品制售大類資質。
羅森也有類似的經歷。作為便利店,羅森的場所只能經營無油煙早餐,因此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羅森的早餐單品里一直沒有最受消費者歡迎的油條。
“目前,我們研發出了一款無油煙油炸鍋,不僅申請到了專利,而且還在申請政府環評。”采訪時張晟說,上海的早餐工程正在推進當中,一旦無油煙油炸鍋通過環評測試,消費者將很快能在羅森超市買到現炸的健康油條。
據英敏特(Mintel)《早餐-中國,2016》報告預測,中國消費者早餐食品總消費將從2015年的1.334萬億元人民幣,增至2021年的1.948萬億元人民幣。
除了政策的支持,巨大的市場也是早餐市場硝煙漸濃的原因之一,品牌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
以盒小馬為例,雖然是早餐品牌,但其實它既經營傳統早餐場景下的手抓餅、包子,也售賣適合下午茶場景的三明治、咖啡等。營業時間基本從早上7點延續到晚上8點左右。
晚上7點多,零售君在上海品尊國際的盒小馬店里看到客流量也不少。據店長介紹,目前這個店周邊有兩類人群,一是上班一族,二是周邊居民,目前全天銷售占比大約為早上五成,下午及晚上占五成。
上周又開始嘗試夜宵生意的耶里夏麗也發現,在夜經濟的影響之下,夜市的銷售收入在早餐的7倍左右。不過,龔青承認這一數據只是單店數據,不同的店鋪因為周邊客流情況不同,會有差異。
此外,還有一些人喜歡在前一天晚上準備好第二天的早餐,羅森也觀察到了這種“早餐晚買”的現象,并為此增加早餐的生產批次,從原先的早晨生產,到現在中午再增加一個生產批次,并在晚間增加補貨。
相比正餐,早餐市場有三個顯著的特點:
一是客單價低:正餐人均100元算是常態,但早餐超過15元就會覺得貴,因此在美味、健康的前提下,成本控制更考驗企業供應鏈;
二是隨機性高:一些早餐店開在公交、地鐵站或者馬路邊等人流量較大的地方,但這些人群隨機性較高,怎樣增加消費黏性非常重要;
三是輻射有限:一些早餐店地處寫字樓或居民區,人流倒是穩定,但輻射范圍相對較小,需要考慮如何培養用戶習慣、提高店鋪人效比。
延長營業時間、增加早餐品類、滿足多場景需求……成為當前一些早餐企業提高投入產出比的解決方案之一。
顯然,如何在早餐市場里做出大乾坤,品牌們正在各顯神通。誰是贏家尚未可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消費者將會擁有更多的早餐選擇權。
推薦經營方案


打開微信掃一掃即可獲取


-
1000+最佳實踐
-
500+行業社群
-
50+行業專家問診
-
全國30+場增長大會
請在手機上確認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