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50%以上的消費品市場會被新品牌重塑
泡泡瑪特、喜茶、HARMAY話梅、簡愛酸奶、元気森林、王飽飽、江小白、KK集團、UR、很久以前羊肉串……

在這串耳熟能詳的消費品牌背后,都能看到黑蟻資本的身影。這家年輕的投資機構成立于“互聯網+”概念初始的2016年。那時共享經濟與人工智能兩個領域的公司鏖戰正酣,但黑蟻資本一開始就表示“專注于消費領域”。迄今為止,黑蟻資本共投資了15個項目,大多屬于網紅類消費品牌。今年9月,黑蟻資本宣布完成新一期人民幣基金的募集,募資總計10億元人民幣,這是黑蟻資本管理的第二支人民幣基金。
近日,黑蟻資本管理合伙人何愚與界面新聞進行了對話,分享了過去4年專注投資消費賽道的體會與對未來消費行業變化的預判。

消費行業變成主流投資賽道
黑蟻資本管理合伙人何愚:
黑蟻的前4個項目里有3個項目是江小白、喜茶、泡泡瑪特。這些項目都是在募資的過程中認識、決定的,在2017年基金募完之后一個季度內全部完成投資。比如說喜茶,我們在2016年募資的過程中就認識了喜茶。那時候我們在研究飲品市場,做了一些研究,如從零開始研究星巴克的發展軌跡。但是我們沒有預想過在奶茶行業能有這樣的公司。
大概在2016年9月,我們見到了喜茶的創始人聶云宸Neo,發現喜茶產品很好,調性不錯。然后我就到廣州喜茶的店里去看,發現場面很不“星巴克”,全是人、特別吵。我就在那里問買喜茶的小姑娘,她們說喜茶特別好喝。你做面向消費者的產品,得到的反饋是“特別好喝”,這是一個必備的基礎。
但是我們真正對喜茶有所判斷,是通過看人。因為消費項目有一個特點,就是從外面看大概知道它有亮點,但是真的要跟創始人聊才知道后面的邏輯。在消費行業“人”太重要了,要了解這個創始人的級別以及他的核心邏輯,才能對公司進行判斷。
和Neo溝通他在2016年就已經能講出完整的、類似星巴克的戰略,其中包括品牌發展計劃,尤其是品牌定位計劃的戰略。我們就想,在中國其實茶是比咖啡有更大的市場的,如果誕生一家茶飲的巨頭公司,就有可能是喜茶。

覺得初心是最重要的,就是我特別喜歡消費類的品牌,比如說帝亞吉歐、三得利、歐萊雅、寶潔、百威英博這樣的巨大的消費帝國。但本質上,我喜歡消費品公司不是因為這些公司規模大,而是做消費的創業者有一個特點,是他們對用戶有非常強地洞察,因為消費品公司要提供產品和服務給消費者,如果產品不好、服務不好,消費者立刻就不買了。
所以消費行業的創業者一定是要站在用戶的位置,去思考用戶需要什么,然后帶給用戶最大的價值。那我覺得投消費的價值就非常大,我們投到的是一些真正創造價值和美好的創業者,他們創造的價值讓那么多人知道,你作為投資人,得到的反饋是非常強大的。
喜歡歸喜歡,第二個做消費的原因就是消費這個行業“可做”,中國就是個天生干消費的市場。中國有這么大的市場,有足夠多的人口和足夠多的收入,這個市場會非常本地化,占GDP 70%的消費足夠我們在這個市場里做一個專注的、有特色的基金。我們的第一支人民幣基金3.8億規模,只投了8個項目。
第一個是有特別厲害的人,在一級市場投資中,人是第一位的。
第二個就是巨大的創新,在巨大的賽道做非常大的創新。
第三個就是好項目的商業模型都是有巨大壁壘的,它在創新之后還能夠建立壁壘。

消費行業的商業發展一般只有兩種情況,由供應鏈決定或者是由需求決定。在一級市場階段,一般公司的發展還是由需求決定,這意味著我們要去研究市場、研究用戶,這是最本質的。我們做許多消費者調研、用戶訪談,就是想去了解用戶。因為作為投資人來講,我們總有自己的認知盲區和代際的差異,想要整個團隊認知貼近現實,就要去研究市場。
第二件比較重要的事情,是去研究中國當下的基礎設施的變化,包括線上線下各種渠道的變化以及傳播的變化,這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這個變化是帶來新機會的。
第三件事是要去研究消費行業過去的規律。過去規律包括研究美國、日本曾經發生的事情、周期性,以及許多大公司的成長經歷和階段,它在每個階段的核心戰略和決勝點是什么。不過只研究國外的消費行業會有很多“坑”,和國內的消費狀況很不一樣,所以這樣的研究只是“需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
今天給創業者紅利是什么?

今天的紅利是品牌交互方式、新一代精神背景不同的消費者誕生以及基礎設施變化的紅利。
首先,消費創業者最重要是干兩個事,第一個是做好的產品,第二個怎么告訴消費者這是個好的產品。這一代消費品崛起的核心原因,是創造出了品牌——品牌和產品最大的區別,就是產品是不需要傳播的,而品牌是需要和用戶去溝通的。那么當用戶溝通的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那一定是翻天覆地的變化。而現在就是這個變化的時點。
用戶溝通的方式變化是從微博開始的,之后可能是公號,然后是小紅書,是直播,包括淘寶的生態化和數據化,以及微信的私域流量。這些變化帶動的最核心的,還是創業者和用戶的直接溝通、交互的方式變了,讓過去不能實現的事成為現實。過去溝通的資源是單向的,也是極為壟斷的,大品牌大公司有極大的優勢,創業者連廣告都投不起。這種迭代最核心的變化是溝通方式的基礎設施變化。
還有一個原因是,這一代消費者也變了。不同代際的消費者有很明顯的屬性的不同,現在年輕的消費者愿意接受新的溝通方式,而且還有主見。消費做的是人性相關的生意,人性變了,整個世界都變了。
最后影響消費最大的一個變量是基礎設施的改變,比如說流量、供應鏈、物流、傳播的途徑,這些東西如果發生大的變化,消費也一定產生很大的變化。

品牌形成的標志是什么
品牌的第一點是“確定性”,讓消費者知道在你這里可以得到什么,建立無條件信任,可以迅速決策。 其實消費者都不喜歡在買東西這件事上做決策,永遠都需要有一些迅速決策的場景,品牌必須要實現“確定性”。
品牌的第二點是“有主張”。好的品牌都是有主張的,而主張可能也分不同的層次:最頂層的可能是人類的精神極限,關于真善美。而在底層和頂層之間,可能會有很多層次:有講“身份”的,比如說奢侈品;或者是講“平等”的,比如說“宜家”,無論有錢沒錢、家里面積大小或者是有障礙人士,都可以以宜家的產品來家裝。
一家公司有產品、品牌初步做起來了,是從0到1。而當一家公司跑通了一個商業模型,可以復制自己的成功,它是從1至10。從10至100我覺得是在做行業整合,往跨區域、跨領域的超級大公司發展。
而這以上,可能還會有從100到1000的階段,比如說淘寶做支付寶或者做物流的那一刻,跨越到完全不同的一個行業,就是從100到1000。我能想到的另一個例子,就是埃隆·馬斯克這個人的事業范圍,從支付到火箭再到隧道,有什么關聯嗎?沒有,全是從100~1000的跨越。

50%以上的市場會被新品牌重新做一遍
2020年最大變化是“直播”。其實直播都不算一個根本性的業態創新,但是卻反過來對行業帶來了非常大的沖擊。它根本的力量在于傳播溝通方式的升級——這其實是一種技術革命,通過互聯網實現了跨空間、跨時間、跨人群的溝通。

在2016年其實我們就看到歐萊雅這家公司很創新,讓優秀的柜員去做直播,其中就有李佳琦。后來我理解,在化妝品行業里,其實專柜銷售員的銷售能力本來就非常重要,技術的革命放大了這種銷售能力——如果李佳琦不去做直播,如果他一直是一個專柜導購,每天最多見100個人,但是直播把他的銷售能力無限放大,一晚上可以面對上百萬人,其根源還是在技術變革。
“新品牌替代”是必然的。過去外資品牌和傳統的消費品公司占據的市場非常大,而我們研究認為,至少有50%以上的市場會被新品牌重新做一遍。
特別申明:本文為服務號上傳,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有贊學習中心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odas@foxmail.com。


推薦經營方案


打開微信掃一掃即可獲取


-
1000+最佳實踐
-
500+行業社群
-
50+行業專家問診
-
全國30+場增長大會
請在手機上確認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