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過億、15倍增長,這些品牌如何改寫奶酪市場?(上)
在文章開始前,我們有兩個問題。
1、中國乳制品市場,現在零售額增幅最快的是什么品類?
A、液態(tài)奶;B、酸奶;C、奶粉;D、奶酪
答案是D,奶酪。[1]
2、2020年,中國人均奶酪消費量大約是多少?
A、0.2kg;B、0.5kg;C、1kg;D、10kg
答案是A,0.2kg。[2]
奶酪的增速尤其亮眼,2021上半年國內奶酪市場零售額同比增幅35.3%。[1]
在巨大的增長潛力下,目前由乳企巨頭主導的中國奶酪市場,新創(chuàng)品牌是否也有機會分一杯羹?
我們想到了一個才成立兩年多的奶酪品牌,FBIF團隊曾參與過其創(chuàng)立初期的內測。
在當時,新品的賣點吸引了我們的關注。“低鈉高鈣的原制奶酪適合寶寶,真的戳中寶媽了!”“奶酪零食用來配紅酒,聽起來很不錯!”
然而試吃時,部分同事卻被產品“勸退”。“口感偏硬,可能買了小寶寶也不太會吃。”“奶酪零食居然是辣味的,難吃到想哭。”
在內測時就遇到了質疑,中國消費者會愿意花錢買這樣的奶酪嗎?在當時,我們對于這個品牌,以及中國奶酪市場的未來,仍存有許多疑惑與不解。
然而,該品牌今年雙十一線上全渠道總銷售破1億元,銷售量為2020年雙十一的15倍。又獲得眾多資本關注,今年上半年獲得紅杉資本領投1.5億元,2020年挑戰(zhàn)者資本投資2000萬。
這個品牌是奶酪博士。它在內測之后,又做了哪些改變讓它拿下目前的成績?

奶酪博士小圓奶酪
圖片來源:奶酪博士天貓旗艦店
從去年開始,FBIF曾多次聯系奶酪博士創(chuàng)始人Jason(陳昱樺),但Jason表示希望保持低調,未接受采訪。因此,我們轉而梳理了公開信息,同時采訪了奶酪博士的相關企業(yè)和投資方,試圖更全面了解奶酪博士背后的故事。
機會與先行者:
中國奶酪的迷茫與嘗試
今年11月,一篇名為《誰動了中國人的奶酪?》的文章在筆者朋友圈刷屏。中國奶酪市場在“爆發(fā)”的前夜,似乎格外受關注。[4]
中國人愛吃奶酪嗎?
愛吃。我國人均奶酪消費量在四年增長近四倍。在2012年為0.046公斤,2020年則增長到0.183公斤。[2]

但和其他國家相比,2020年中國的人均奶酪消費量僅為歐美平均水平的五十之一,日韓的十分之一。[2]
在我國,奶酪并非多數人的日常選擇。

2021上半年奶酪品類的增幅達到35.3%,而中國食品工業(yè)增速自2014年首次跌至個位數后,一直保持5%左右的低增長。[3]業(yè)內有多個聲音看好奶酪市場,預計奶酪5-10年將達到千億規(guī)模。
目前中國奶酪市場格局如何?Euromonitor歐睿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奶酪市場前三名分別為百吉福(26.4%)、妙可藍多(12.5%)、樂芝牛(6.8%),CR3集中度為45.7%。
到了2020年,前三名分別為百吉福(24.8%)、妙可藍多(22.7%)和樂芝牛(5.2%),CR3集中度為52.7%。第二名的妙可藍多迅速增長,市占率逼近第一百吉福。
2021年,妙可藍多以(27.7%)超過百吉福(24.4%)成為市占率行業(yè)第一。[5]
妙可藍多在2016年重組上市成為“中國奶酪第一股,在2017年轉型以奶酪為主營業(yè)務,此后逐年快速增長。從百吉福到妙可藍多,新王舊王的交替,也代表著中國奶酪市場開始走向多元化的市場格局。
不過,目前中國奶酪市場仍處在蓄力增長階段,它為什么還沒有到達真正的爆發(fā)期?市場目前存在哪些痛點,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1、巨頭的嘗試
有奶酪品類的投資人向FBIF表示,歐美的奶酪市場不同于中國。在歐美,奶酪是佐餐的產品,人們在三餐中都會吃,奶酪甚至可以類比為中國的調味品和豆制品。但在中國,奶酪卻受到了“冷落”:在相當一段時間里,更多作為配料存在于奶酪焗面、芝士披薩、芝士奶蓋茶飲…
在中國,由于缺少“天然的土壤”,奶酪似乎并不是一個容易創(chuàng)新成功的品類。
在2010年左右,中國乳企就做過推動奶酪品類的嘗試。光明曾推出“小小光明”奶酪品牌,然而在2012年,小小光明卻因使用嬰幼兒食品中不能添加的乳礦物鹽成分,受到消費者質疑。對此,光明表示該產品沒有安全問題,但為防包裝盒讓消費者誤解,在全國范圍內下架產品。[6]

小小光明成長杯
圖片來源:有贊截圖
國際金融報曾報道,此次“乳礦物鹽”風波后,乳企也逐漸退出1-3歲嬰幼兒奶酪產品市場。
2017年,伊利建立“酪藝”品牌,推出面向大眾消費者的產品“海魚芝士小食”。然而在推出了6種口味后,這款常溫奶酪零食暫停了宣傳推廣。在2020年,我們看到伊利打造的奶酪零食品牌妙芝,推出口袋芝士,仍然看好奶酪的零食化方向。

伊利2017年推出酪藝
圖片來源:伊利

伊利妙芝2020年推出口袋芝士
圖片來源:伊利
盡管想撬動中國消費者的奶酪并不容易,但業(yè)內沒有停止過嘗試。
2、同質化的產品
2018年,妙可藍多推出兒童奶酪棒,并迅速一炮走紅,2019年妙可藍多上半年年報顯示,核心單品奶酪棒銷售收入1.66億元,同比增長449%左右。[7]品牌“洗腦式”的宣傳語“奶酪就選妙可藍多”,還被益普索Ipsos選為《2020年中國廣告語盤點》TOP10熱門廣告語的第三位。[8]

妙可藍多推出奶酪棒
圖片來源:妙可藍多
妙可藍多在奶酪棒上的成功,似乎也讓其他品牌看到了奶酪賽道成功的捷徑。這種品類門檻低、毛利率高、“零食感”強的奶酪產品也迅速吸引了一大批品牌競爭。百吉福之后,妙可藍多、妙飛...品牌紛紛靠奶酪棒各自占據市場。
奶酪棒的火熱,也吸引了許多“跟隨者”。類似的制作工藝和雷同的產品賣點,已經讓產品非常相似。而在包裝設計方面,一個色彩鮮艷的背景+一個動畫IP,也成了奶酪棒的“標配”。
奶酪棒推動著奶酪品類走向熱門,但也逐漸陷入同質化的困局。
3、品牌定位不精準
我們發(fā)現,目前中國市場上的主流奶酪品牌,很難說有著一個精準的品牌定位。從產品線來看,品牌同時布局C端奶酪零食、家庭烘焙,以及B端的餐飲渠道。百吉福、安佳、妙可藍多的馬蘇里拉奶酪,都常用于餐飲門店。
從目標人群看,品牌想要抓住從兒童到成人全年齡段的消費者,目前仍缺乏聚焦于部分用戶的產品。
反觀國外的奶酪品牌,卡夫菲力以涂抹式奶油奶酪聞名,Horizon一系列奶酪都主打有機,安佳的奶酪則多用于烘焙烹飪。
沒有明確的定位,品牌無法建立在一個品類中的代表性形象。

Horizon的有機奶酪和卡夫菲力的涂抹奶酪
圖片來源:Horizon、卡夫菲力
初探索:
挑戰(zhàn)者入局
時間回到2019年,奶酪博士創(chuàng)始人Jason放棄DMK中國總經理職位,和他曾在荷蘭留學的妻子Tina,以及荷蘭最大超市Albert Heijn的奶酪采購負責人Marlijin一起搭建了跨國團隊,創(chuàng)立了奶酪博士。
那么問題來了。如我們前面提到,2019年中國奶酪市場已經被百吉福、妙可藍多和樂芝牛三家品牌占據近半數市場份額。怎么才能從外資主導、乳企扎堆的奶酪市場中,搶占一份“奶酪”? 奶酪博士的做法是,推出原制奶酪“小圓奶酪”。

小圓奶酪圖片來源:奶酪博士 我們猜測,奶酪博士選擇原制奶酪,是想區(qū)別于妙可藍多、百吉福、樂芝牛等高市占率品牌所主要銷售的奶酪零食、烘焙奶酪,做更高端的非再制奶酪。
1、錯位競爭
對于父母而言,給寶寶吃的都是自己能力范圍內最好的。他們會愿意花更多錢購買奶酪嗎?
由于制作工藝不同,原制奶酪比再制奶酪有更高的營養(yǎng)價值。從產品配方成分來看,再制干酪的干酪比例一般為15%以上,而小圓奶酪,干酪比例為100%,作為原制奶酪有更高的鈣含量,且無額外添加糖等調味劑。
除了高鈣,消費者對奶酪還有什么潛在需求?
年輕的父母們希望寶寶適量減少鈉的攝入,避免給寶寶帶來過大的身體負擔,在選擇奶酪時也有相同的考量。
我們也研究對比了市面上部分奶酪產品的成分表,發(fā)現相比奶酪棒,奶酪博士的低鹽高鈣小圓奶酪,含有更高的鈣鈉比。

2、遇到瓶頸
然而,主打干酪比高、高鈣低鹽的奶酪博士,并沒有讓品牌在創(chuàng)立初期就爆紅。我們翻了2020年雙十一榜單,天貓母嬰類目、兒童零食等榜單中沒看到奶酪博士的身影。
此時,該品牌已成立了一年半左右。產品差異化,為何沒能讓奶酪博士從賽道中跳出來?
是哪個環(huán)節(jié)不對,是價格、產品,還是品牌?以消費者高端需求切入的奶酪博士,在完成了從0到1的目標后,為什么沒能從1到N?
粗略計算一下,相比其他奶酪兒童零食,奶酪博士的定價處在“斷層”的高位。我們看來,消費者沒有感知到奶酪博士高定價所對應的價值。

當時的奶酪博士,存在三個問題:
1、產品看起來沒有高端感;
2、產品包裝缺少體系;
3、消費者對品牌沒有認知;
盡管奶酪博士有小圓奶酪、奶酪棒這樣的核心產品,但沒能區(qū)別于目前市場上的其他熱門奶酪產品。
特別申明:本文為服務號上傳,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有贊學習中心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odas@foxmail.com。
推薦經營方案


打開微信掃一掃即可獲取


-
1000+最佳實踐
-
500+行業(yè)社群
-
50+行業(yè)專家問診
-
全國30+場增長大會
請在手機上確認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