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出市值千億公司?怎樣快速提高組織能力?這3點是關鍵!
最近,奶茶品牌蜜雪冰城在全國的門店數量突破2萬家。為啥這條消息值得關注呢?
你知道去年在國內門店數量最多的餐飲企業是哪家嗎?不是肯德基、麥當勞,而是正新雞排,目前在全國超過20000家門店,第二名和第三名是華萊士和絕味鴨脖。
蜜雪冰城是奶茶里的“老字號”,有20多年歷史了。直到去年6月,它剛過1萬家門店。但是之后它突然提速,一年之內新開1萬家店。
也就是說,它只用一年時間就追平了過去20多年開店的總量,好像是一輛時速50公里的車突然加速到了300公里。現在,蜜雪冰城憑借2萬家門店,和正新雞排不相上下。
我知道,每當聽到這類消息,咱們心里都會打個問號:這是不是一種盲目擴張?大干快上的背后,組織能力能跟上嗎?會不會翻車?
最近嘉御資本董事長衛哲談到這個話題,從投資人的角度講清楚了千億市值公司和門店高速擴張的邏輯。
中國未來會誕生100家千億新消費公司
我們堅定不移地相信,在未來10年,中國會誕生全新的100家以上、市值過千億的新消費公司。
中國A股現在只有145家過千億的公司,但是我們堅信未來會有這么多超大企業產生。
嘉御基金去年投資的7家新消費公司中,能夠共創出來4家過千億市值的公司。
1、新人群:永遠盯住25歲的女性人群
首先看新人群,創業盯住25歲左右的女性人群,打透這個年齡段,品牌會有溢出效應。

18-20歲的女孩子,會看小姐姐怎么消費的?30歲、40歲呢,會低頭俯視25歲小妹妹怎么消費,因為他們想年輕。
25歲談戀愛結婚會影響自己另一半,生孩子會影響下一代,工作幾年賺點錢懂得孝敬父母可以影響上一輩。因此,打透25歲女性,品牌做好了可以實現品牌溢出。
85后在25歲的時候和95后在25歲的時候是不是一樣?如果他們一樣,10年以前能夠服務好85后的女性品牌,今天還能夠服務好95后女性,什么都不用改變。而不用改變,就沒有機會。
實際上,95后和85后有三個由歷史原因,決定了最不一樣的“三件事情”:
第一,95后是獨生子女生的孩子,85后不是,85后沒有兄弟姐妹;95后叔叔哥哥舅舅也沒有,堂哥表親也沒有,特別垂直,所以閨蜜越來越重要。
第二,85后是溫飽年齡,95后是小康年齡。
第三,85后是PC互聯網的原住民,95后是移動互聯網的原住民,我們80后、70后的是傳統媒體的原住民。我們先是移民到PC互聯網,再二次移民到移動互聯網。
“三大特征”想明白了,帶來的結果是小康1.0時代決定了一個產品好玩、好看大于好用;溫飽時代長大的人好用很重要,性價比很重要。
還有就是“悅己大于悅人”,家庭這么垂直,不需要取悅別人。這些標簽是新人群的標簽。
2、產品邏輯
今天好看、好玩,比好用更重要。
怎樣體現你的產品和服務?我們今天有一個詞叫做“成圖率”怎么樣,你的可曬性怎么樣?
如果你的產品不具備成圖率,沒有可曬性的話,最多只是做了一個好用的產品,一定不好看、不好玩。
格樂麗雅創始人告訴我一句話,整個格樂麗雅設計不是因為進去覺得這個婚禮堂很美,是必須拍出來很美。

看著美和拍出來美是不一樣的,泡泡瑪特也是一樣,每一個店每個產品預先想好了拍出來很美,成圖率要高。
今天新消費時代最大的機會在于“相對快消、相對耐用”,不在于“絕對快消、絕對耐用”。
日活產品天天要吃,客單價很低;絕對耐用產品如冰箱洗衣機大家電,一用很多年,客單價幾千、上萬,這兩類我們都不喜歡。
我們喜歡投相對快消產品,以周為消費頻次,以月為消費頻次。例如吃火鍋,沒有人天天吃的,每周或者每個月吃一次。
什么是相對耐用?就是消費電子類產品,包括服裝服飾類,很多也是相對耐用,因為一年、半年可能更新一次,客單價在幾百到一千多。
3、私域與門店
對于線下店,我們提出叫做“高頻低客單價”,店要足夠小;“低頻高客單價”,店要足夠大。換言之,中型店是最沒有前途和出路的,通常我們是不太投低頻高客單價的。
私域,你是有店還是無店?有店如何做私域?無店如何做私域?打法不一樣。降低體驗門檻,小包裝多組合,千萬不要因為別人買了你們家一個產品(不喜歡)而否定了整個品牌。

今天年輕人越來越重要的是組合包裝,包裝要小;以前85后是溫飽型,最喜歡大包裝,加量不加價。但是,今天食品、用品、飲品等都想辦法把包裝做小,讓用戶一次多體驗一點。
以前做消費、做零售靠疊加門店、疊加產品,我比喻成數磚頭的方法,今天要數人頭,建立起和用戶的會員體系、會員通道。
千億市值新消費公司長什么樣?
言歸正傳,千億公司長什么樣子?我們提出“高、大、上”法則:

1、“高”,即高目標。
我們有一套方法論:從市值到財務,從財務到業務,從業務到市場,從市場到組織。
嘉御資本每投一家公司都會做好千億市值的準備,通過戰略梳理、組織梳理,讓千億公司不僅能夠看到,我們也有能力和他們共同設定高目標,還要一起做到。
千億市值目標和財務目標一旦設好以后,甚至包括業務目標,創始人高管不要喊出來!你要做千億市值,大量員工沒有股份,心想這個和我有什么關系?和你的客戶、用戶、消費者有什么關系?你的供應商聽說你要做千億市值,賺那么多的錢,得壓榨我多厲害?
所以單純的高目標沒有意義。
2、“大”,即大愿望。
2005年、2006年,淘寶特別想做1萬億GMV,沒有喊出來。我們翻譯了一下,叫做“幫助淘寶100萬賣家每家每年實現100萬GMV”。
今天做淘寶沒有到100萬就別做了,但是在當年很不容易了;當年100萬賣家和100萬GMV,就是1萬億。員工覺得有抓手,那個時候雖然沒有100萬,但是三五萬賣家已經過了100萬;他們步步為營,總能實現這個目標的,這就是把1萬億的高目標翻譯成一個“利他的大愿望”。
很多公司不會把高目標翻譯成“大愿望”,只有翻譯成大愿望,讓客戶的心聲喊出對客戶有價值、對員工有抓手的目標,才是真正的大愿望。
3、“上”,就是上速度。
戰場能夠打贏的都是靠速度,戰場制勝靠技術和組織,戰場是武器和鐵軍。商場中沒有武器,武器是技術,我們有沒有擁抱新的技術,有沒有擁抱新的組織變革?

鍋圈食匯、滬上阿姨、格樂利雅這三家公司,自從嘉御基金投資以后,穩穩地走在千億市值的道路上,靠的就是擁抱技術、擁抱組織變化。
比如,投資鍋圈食匯當時的門店總數是1000家,每個月新開出50~100家店。
而接受嘉御資本投資后,他們每個月的開店速度達到了300家以上。你看,跟蜜雪冰城一樣,也是從50公里時速一腳油門踩到300公里。
為啥必須這樣做?我們是這樣考慮的:
第一步,定目標。鍋圈食匯要在幾年內成為一家市值達到1000億的公司。
第二步,算財務賬。按25~30倍的市盈率、6%的凈利潤計算,市值1000億的公司,每年的營業收入要在600億元左右。
第三步,算業務賬。當時鍋圈的平均每家門店營收為100萬元。要實現600億營收,意味著要開出6萬家店。
這可能嗎?剛才說了,蜜雪冰城才2萬家店,火鍋食材比奶茶更小眾一點,想要開出6萬家店,不太可能。
那如果改一下,開2萬家店,把每家門店的營收提高到300萬,總營收也是600億。這個能不能做到呢?
我們認為,這是可行的。門店營收達到300萬,意味著一個門店要有3000個會員,每個會員每年在門店消費1000元。
先來看單店3000個會員這個數據,現在成熟門店的會員數能達到三四千,所以這個數據沒問題。
但是,每個會員每年消費1000元,這個數據還達不到。繼續分析,達不到的原因是,火鍋消費有淡旺季,冬天生意很好,但夏天就不行了,拉低了會員的年均消費。
怎么辦?那就想辦法消滅淡季,在夏季推出燒烤食材;同時,還專門設計一種沒有油煙的燒烤爐子,讓顧客養成自己在家做燒烤的習慣。這樣一來,每個會員的年均消費就可以上1000元。
好,假設每家門店營收300萬沒問題了,那么,達到千億市值這個目標,只剩下最后一個問題要解決,就是怎么快速把門店開到2萬家?
當我提出要把開店速度從每個月幾十家,提高到每月300家,鍋圈食匯的核心團隊差點從椅子上掉下來。
很多人擔心,突然踩油門會把組織給拉垮,但衛哲認為,這恰恰是對組織進行壓力測試的方式。
就好像開車,時速50公里時沒什么問題;提速到100公里,各種小毛病開始出來,這兒漏水了,那兒漏油了;提速到200公里,可能車身開始抖動了。
但是,不提到這個速度,你永遠不知道這輛車還有多少問題。壓力測試,就是一次性地把組織問題全部壓出來。

那具體怎么“壓”呢?可以粗略分三步:提困難、要資源、定計劃。
第一步,提困難。
每個月開300家店,各個部門有啥困難,不能光定性,還要定量。比如,供應鏈說,牛羊肉我供不上。
那么,缺口是多少噸?寫下來。再比如,招商部門說,我去哪找那么多加盟商?差多少招商線索,也寫下來。
還有,人力部門說,我店長儲備不夠。差多少個店長后備人才,也寫下來。
第二步,要資源。
各個部門自己提,需要公司給到什么樣的政策和資源,就能夠補齊這個缺口。外部投資人的價值是什么?就是為創業團隊補齊缺口提供資源啊。
第三步,假定明天所有資源都到位,每個部門制定補齊缺口的具體時間表,然后每個月核對一次進度,看哪些部門掉鏈子了,卡在哪里,怎么解決。
結果,僅僅用了6個月時間,所有瓶頸都被解決了,鍋圈食匯的開店速度真的達到了每月300家,再也沒掉下來過。
你組織能力一旦提升了,就不會再退回去。衛哲估計,按照這樣的發展勢頭,只需要兩年,鍋圈食匯就可以成為一家市值千億的公司。
而滬上阿姨,也是通過這套方法,現在每月開店速度從50家提升到300家店的發展速度。
你看,這就是通過上速度,來倒逼組織能力的提升。衛哲把這個方法總結成八個字——“以終為始,壓力測試”。
他說,直接提速到300公里,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在巨大的壓力下,你絕對不會去做那些可有可無的事情,比如搗騰一下音響、換個皮座椅之類,你只會全神貫注地盯著那些對你生死攸關的東西。
另外,我以前是財務出身,我最害怕淡季,場租在付,員工工資在付;淡季有一年四季的淡季,也有一周的淡季,也有很多店一天幾個小時是淡季,消滅淡季是所有做消費第一個要想的事兒。
比如,鍋圈把火鍋這個場景帶回家,冬天非常好,到夏天就麻煩;對于夏天來說,夏天一到鍋圈的淡季就到了,夏天就上燒烤。

奶茶淡季在冬天是淡季,滬上阿姨做的是五谷雜糧,爆款是血糯米茶,是冷熱雙喝的,所以就消滅了淡季。
企業要多想,一天中有沒有淡季,做晚餐午餐怎么辦?做晚餐午餐怎么辦?都存在哪些淡季?如何破局。
向宗教學習做品牌
今天我說要向宗教學習做消費品,三大宗教都是百年老店,用戶粘性很強,不用營銷,定期會來。
宗教是人類最了不起的品牌,歷史長、用戶多、粘性長,還代代相傳。父親帶著兒子去教堂,媽媽帶著女兒去寺廟,宗教做對了什么?我們逐一檢查一下。
第一,宗教肯定有一個符號。
我們問自己你的品牌,如果把你的名字拿掉看你的LOGO、符號知道你是干嘛的?很多品牌完全做不到,但是優秀的品牌可以做到。
看到被咬了一口的蘋果你知道是蘋果,前段時間大家不理解,為什么小米把米字稍微改一改就花了幾百萬,那可是改小米宗教上的符號。
很多優秀品牌看到這個符號,我們要問自己,自己有沒有重視你的品牌里的符號,不簡單只是那個品牌。

第二,得有教堂,得有清真寺,得有廟。
教堂廟宇是圣殿,企業有沒有品牌圣殿,你的旗艦店就是你的圣殿,線上的官網、官方旗艦店,也是圣殿,不光為了賣貨而存在。
第三,有圣經,有佛經。
西方營銷學叫做有品牌故事,你的品牌后面大家能夠聯想到的故事是什么,所以你這個品牌背后準備了什么樣的故事。
第四,得有傳教士和布道者。
每個教堂一定有神父,廟里有和尚,你的店長、你的員工必須是傳教士。
我印象最深,當年法國的體育運動品牌迪卡儂進入中國,嚴格要求全世界所有員工必須會一項體育運動,你面試的時候要展示這項體育運動。
當我把這個故事講給泡泡瑪特以后,王寧執行是最堅決的。
很多店長都是95后,店長這么年輕怎么培養,員工都這么年輕,速度發展這么快,他說沒事兒,我們員工和店長都是泡泡瑪特潮流玩具的粉絲,粉絲服務粉絲比培訓還重要,每一個員工和店長必須是自己產品的粉絲才可能成為傳教士。
什么是布道者?KOL,你的意見領袖,他們不是你的員工,教堂以外有很多忠實的信徒在幫助你發展用戶,所以要問自己有沒有傳教士,有沒有建立起自己的布道者體系。
第五,儀式感,或者叫做儀軌。
基督教把儀軌設置成周活用戶,佛教組織性、紀律性比較差,一年吃幾次素隨意,什么時候來一次寺廟隨緣;伊斯蘭教一天祈禱四次。我們自己的品牌儀式感和儀軌是什么?

第六,教主,品牌的創始人可以是教主,這是可有可無的。
教堂一定有教主,有的品牌可以無教主,對照一下蘋果、對照一個喬布斯,也對照一下雷軍。
有符號、有蘋果這樣的旗艦店,有蘋果背后的品牌故事,每個蘋果的店員就是傳教士;蘋果和小米外面有這么多的鐵粉,每年蘋果的發布會、小米的發布會都是最具有儀式感。
今天小米還是一家有教主的公司,蘋果隨著喬布斯去世已經是無教主公司,教主是雙刃劍,有利有弊。
所以像宗教品牌一樣做消費,“前面5點”是一定要做到的自查,第六條可有可無。
今天一些品牌教主已經不在了,品牌還很好,所以品牌有沒有教主,可有可無,這是雙刃劍,不是必選項。但是除了教主這件事兒,前面的都是要把一個品牌做好缺一不可的要素。
最后我想說,千億公司在中國的消費領域特別是餐飲業一定會有。你認認真真一年做出20億-30億利潤(營收300-600億),你一定是一個千億級公司。
特別申明:本文為服務號上傳,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有贊學習中心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odas@foxmail.com。


推薦經營方案


打開微信掃一掃即可獲取


-
1000+最佳實踐
-
500+行業社群
-
50+行業專家問診
-
全國30+場增長大會
請在手機上確認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