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門店翻倍突破1600家!他如何憑借一杯咖啡迅速擴張?
去年11月,麥咖啡帶著25億“巨資”開始全面升級。
半年過去,我發現,麥咖啡正在發力年輕人的“第一杯現磨咖啡”:
門店翻倍,達1600家;產品出圈,“太陽拿鐵”走紅,“醒醒濃香”上線。
此外,他們采用了與眾不同的店中店模式,跟我一起來了解一下。
01
門店翻倍、產品破圈,麥咖啡的三大變化
很多行業人都還記得,去年11月,麥咖啡發布了品牌全面升級的消息。(傳送門:投資25億、布局4000+店,我看到麥當勞的“咖啡野心”)
半年過去,這個使用半自動咖啡機、杯杯拉花的品牌發展如何?我發現了3大變化——
1. 產品破圈:“太陽拿鐵”走紅,“醒醒濃香”上線
今年3月份,即便你沒有去喝過麥咖啡,也一定聽說過“荷包蛋咖啡”。
這款原名“太陽拿鐵”的產品,是麥咖啡在3月熱銷的新品。不僅在咖啡圈備受關注,甚至在很多茶飲品牌也成了流量款,在行業里刮起一陣“荷包蛋風”。
就在上周三(4月21日),麥咖啡又出新品了,公眾號發布了“醒醒濃香”系列,包含醒醒美式、醒醒拿鐵、醒醒卡布奇諾,及醒醒氣泡果香美式4款咖啡(而且所有咖啡產品都可以選擇加2元升級為“醒醒”)。
在麥咖啡的門店,一進門就能看到醒醒濃香的廣告物料,在熱情的咖啡師小姐姐推薦下,我辦了一張9.9元6折卡,12.6元拿到了一杯原價21元的醒醒拿鐵。
咖啡師告訴我,醒醒系列和其他咖啡相比是“3倍濃郁”,且萃取時間縮短8秒,保留中前段,摒棄后段雜味。
此外,這個系列還把拿鐵的奶量增加了17%,讓“咖啡味”夠濃的情況,牛奶的醇厚香味也同步提升,可以說是很懂中國消費者了。
2. 門店翻倍:達到1600家,預計年底2000家
據了解,截止2021年4月,麥咖啡已進入近70個地級市,門店數量超過1600家,咖啡師超過一萬名。其中,一二線城市門店占比約85%。
而且,麥咖啡未來要保持每年約500家的快速開店勢頭,預計今年年底要達到2000家店。
3. 培養消費習慣:助推咖啡大眾化趨勢
咖啡從嘗鮮到進入日常,需要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是目前中國咖啡爆發前最大的門檻。
麥咖啡從升級后1000萬杯贈送,到新客5元喝咖啡,以及現在9.9元全場六折月享卡、15元早餐雙件套、25元啡常搭組合,以及35元3杯醒醒咖啡,都是在做同一件事:挖掘增量市場,鎖定消費頻次,培養消費者的咖啡飲用習慣。
咖啡大眾化之路,需要連鎖品牌的持續發力。
02
麥咖啡有了“氛圍組”,拓展全時段
以前的麥當勞,是學生們寫作業的聚集地,常常能看到的“麥當勞三件套”:吃漢堡、喝可樂、做作業。
最近,去麥當勞的門店轉一轉,你或許會發現,咖啡產品線的加入,與可頌、蛋糕、熱食等組成的“吃喝新搭配”、讓咖啡售賣場景從早餐拓展到全時段。
如果說“打開蘋果電腦”是星巴克氛圍組的一大特點,那麥當勞通過麥咖啡,正在形成自身的“氛圍組”。
和星巴克不同,麥咖啡的氛圍組,是以豐富的全時段產品為主角,與普羅大眾更近。帶著孩子的年輕媽媽、馬上期中考試的中學生,匆匆趕早高峰的白領,都能坐下來享受一杯咖啡與餐食的搭配,也可以即買即走。
包容性更強的氛圍,讓更多消費者愿意走進來,讓咖啡進一步“破圈”。
這個“破圈”,指的是咖啡用戶群體不斷向主流文化、大眾社會靠攏,只有如此,未來顧客基數和消費習慣才能有大幅增長,咖啡品類的勢能才能有突破性的增量。
03
升級背后,復盤麥咖啡的商業模式
提起麥咖啡,很多人還停留在“快餐店咖啡”、“平價咖啡”的認知。
事實上,通過對麥咖啡長期的觀察,我發現麥咖啡的模式和很多做“餐+飲”的品牌不同,而是找到了一條獨特的“店中店”模式,和Manner Coffee(下文簡稱Manner)一樣,找到了一種平價咖啡的精品化路徑。
1.“低租金賣咖啡”的故事
雖然品牌發展軌跡大相徑庭,但Manner和麥咖啡一樣,都是“低租金/0租金賣咖啡”的模式代表。
以性價比著稱的Manner,創立于2015年,首店以“小檔口”呈現于人前,將門店不能承受的租金成本降到最低,從而反哺到咖啡品質和價格上,再加上門店的靈活性,Manner Coffee很快在市場上站穩腳跟。
麥咖啡獨創的“店中店”模式,則像是“在麥當勞里開了家咖啡館”。
我們來仔細拆分一下麥咖啡的店中店模式:
剛需且高頻的品類:咖啡
強復購的客單價格:10~20元/杯
產品結構決定的高頻:手工咖啡(核心)+ 創意咖啡(支撐)+烘焙產品(搭配)
產品的標準化:依托于麥當勞強大的供應鏈和培訓體系
人員的低成本高效率:一家店僅需2~3位咖啡師,有一部分,是從餐廳的優秀員工中選拔而來的。
0租金賣咖啡:一般獨立咖啡店在一線城市的租金可以占到總成本的約30%,麥咖啡在麥當勞店內,餐品的營收早已攤薄了房租和運營成本。
事實上,這是一種相對輕資產的模式。在咖啡店,設備是一項重大投資,麥咖啡的很多設備,例如廚房設備、保潔設備等,都可以和麥當勞餐廳共享,資金占壓、維修折舊成本都相對較低。
同時,它還有強大的資源協同優勢。“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麥咖啡,麥當勞的全球經驗,專業高效的營運系統、外送系統、培訓系統、研發系統,都能發揮協同效應,獲取優質的品牌合作資源
2. 平價賽道上的“大玩家”
咖啡生意的本質,是一道加減法:一邊盡可能地給租金、人工、原料、物料成本做減法,一邊盡可能地給品質做加法。
特別是在平價咖啡賽道,做“加減法”需要更多大玩家入場。
去年11月份,在北京藍色港灣的麥當勞店里,看到麥咖啡M10拼配豆,且使用半自動咖啡機出品,甚至在部分門店還可能喝到手沖——
麥咖啡依托著麥當勞的供應鏈資源和規模優勢,更有力量去把品質提上去,價格壓下來。
3. 全客群捕捉,發力“第一杯現磨咖啡”
和大部分咖啡館以年輕白領為主要群體不同,麥當勞因為餐品的人群覆蓋面廣,因此對咖啡人群的捕捉其實更為廣泛。
在餐帶來的天然流量下,學生、年輕媽媽、白領、甚至老年人,他們人生的第一杯現磨手工咖啡,很可能就以無需決策的加價,發生在麥咖啡。
4. 餐和飲相互引流,尋找咖啡增量市場
中國咖啡亟需破圈,突破小眾情懷的次元壁,到更廣闊的消費者中。
而多年來,咖啡行業從業者執著于個人情懷,都在搶占“咖啡愛好者”這一小撮存量人群。
事實上,更廣闊的咖啡市場,在那些喝過雀巢的人群、那些不敢進咖啡館門的人群,這才是咖啡無限前景的增量市場。
這個市場,可能不在上海,也不在北京,而在二線、三線,甚至是小鎮青年,這是一個需要頭部資源和巨額投入去撬動的市場。
依托著麥當勞在全國4000多家門店,麥咖啡有著接近消費者的先天基礎,龐大的餐品消費者,是麥咖啡的第一波“天然流量”。
這種模式下,當咖啡市場全面爆發后,餐和飲可以相互引流,通過咖啡的品類紅利甚至會給餐帶來第二增長曲線。
結語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0-2025年中國咖啡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顯示,在2015~2020年5年時間里,我國人均咖啡消費量呈逐年上升態勢,中國咖啡消費正以每年15%的速度成長,遠高于世界2%的平均增速。
預計到2025年,中國咖啡消費規模將達到2000億元。而在這之中,現磨咖啡市場占比份額不到2成,絕大部分仍為速溶咖啡市場。
現磨咖啡市場的巨大市場潛力,令全球巨頭矚目。
對麥咖啡和麥當勞而言,咖啡作為生活方式消費品,伴隨品牌調性提升,對場景拓展的豐富性、多樣性都有加持作用。
而對中國咖啡市場來說,教育廣大用戶,需要漫長的時間,也需要更多大連鎖品牌入局。
特別申明:本文為服務號上傳,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有贊學習中心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odas@foxmail.com。


推薦經營方案


打開微信掃一掃即可獲取


-
1000+最佳實踐
-
500+行業社群
-
50+行業專家問診
-
全國30+場增長大會
請在手機上確認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