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住2億日活流量,在B站做好年輕人的生意?
如何在B站做內容?
如何在B站做好年輕人的生意?如何平衡內容創作與商業化?
自B站破圈以來,品牌主、UP主、MCN等都在探尋內容賦能商業的各種可能性。基于對B站內容生態和潛在商業發展模式的觀察,我們希望通過相關案例中已驗證的玩法,為品牌營銷提供新思路。
種草大于ROI
近一年多,很多品牌涌入B站,或開設品牌藍V,或找UP主植入廣告,想要借勢B站的熱度反哺自身商業價值。從營銷效果出發,品牌選擇B站作為營銷陣地,還需要深刻思考自身品牌力及產品力的問題。
B站作為從ACG社區破圈而來的興趣內容平臺,憑借長久以來的優質內容土壤,“養刁”了Z世代粉絲群體的“甄別力”——B站用戶對于品牌的選擇有著更高維度的考量。
無論品牌想通過優質營銷內容打透用戶心智,進而建立品牌認知;或者與潛在消費人群進行長期溝通,持續性塑造有粉絲口碑與忠誠度的品牌影響力,B站都是不二之選。
換言之,如果用流量思維做營銷,將B站與快手、抖音、淘寶直播等平臺相比較,以賣貨轉化率作為衡量營銷效果的第一標準,結果往往可能適得其反。
縱然是營銷推廣,若能契合品牌調性作巧妙植入,也能夠幫品牌交到朋友。UP主星有野的一支恰飯視頻,憑借詼諧有趣的故事情節,登上全站排行榜最高第4名和動畫區熱榜。
作為2020年下旬初露鋒芒的原創動畫UP主,星有野筆下塑造了雞哥、兔哥、羊妹、狗哥、獅子6個擬人化主IP形象,角色人設各有特點。動畫節奏流暢緊湊,劇情簡短有趣、有梗,風格鮮明,加上富有節奏感的BGM,自更新來屢上熱門,被粉絲戲稱為“半個月不更新,一更新就在熱門掛一個月”的寶藏UP主,僅用短短4個月就漲粉百萬。
《最強蝸牛》是一款腦洞清奇的養成類游戲,佛系休閑玩法,游戲畫風偏二次元手繪,與星有野的動畫風格高度契合。雙方合作的《哎一古,梅開二度》視頻真實再現朋友間的沙雕日常,讓人非常有代入感——利用“逗貓棒”將“社死”/“整蠱”/“傲嬌”等能激發Z世代人群共情的元素進行巧妙植入,使得游戲產品的露出非常生活化,令人拍案叫絕;而動畫小劇場的角色互動,更是呼應了游戲副本中可以“結交筆友,譜寫羈絆”的玩法。
好的創意不僅將商業推廣與動畫趣味完美融合,還給觀眾帶來高水準的視覺享受。
對于習慣深度消費、具備超強安利心態的B站用戶而言,內容種草用戶,口碑養成才是品牌正確打開B站的方式。
欄目化內容共創
品牌黏性培育
品牌剛開始在B站試水營銷,習慣于將微博、抖音、快手等平臺的硬廣直接投放到B站,結果難以收獲預期的效果。
直接粗暴、無差別投放的營銷方式,在當今的新媒體語境下早已行不通。而在B站,大部分用戶對于內容的攝取更是帶著極強的目的性和標簽偏好,感興趣是第一要義,這樣的用戶習性意味著品牌在B站的營銷需要更加精準對標受眾群體。
“彈幕”、“投幣”、“充電”,在受眾用手投票的B站,我們經常看到一些UP主粉絲數和投稿量并不多,但視頻播放量卻出奇地高,成了首頁推薦常客,甚至火出圈。除去熱點事件外,這其中就有不少是深耕垂類的內容。
“充氣沙盒”就是ACG垂類中一個標新立異的賬號,以游戲為核心點,采用“真人GTA”形式產出系列游戲劇情視頻。精良制作,運鏡技巧高超,調色高度還原,讓人分不清現實和游戲的界限,讓用戶驚呼“神還原”;打破次元壁的同時,又能以幽默、搞怪的劇情往游戲之外的圈層輻射,俘獲粉絲認同。雖賬號目前僅30多萬粉絲,卻多次登上B站熱門,其發布的18支視頻中已有近半數超百萬播放量。
區別于游戲區UP主的常規口白解說,充氣沙盒不僅弱化了UP主個人屬性,突出欄目感,還用一種極具顛覆性的選題創作方式,為游戲產品提供了“內容共創”的定制化思路,是品牌與用戶溝通的新方式。
同時,這樣的PGC內容獨立于游戲之外,玩味兒十足,玩家圈層擁有高度共鳴,有利于核心玩家的黏性培養,同時吸納路人受眾,間接曝光,這樣的共創形式對于品牌亦有極高的賦能價值。
在圈層文化濃厚的B站,垂類UP主的粉絲量不是評判其商業價值的第一指標,相反,內容質量才是能否贏得圈層粉絲擁躉的核心要義,而內容的優質性也直接促成了粉絲黏性。品牌與UP主的共創聯動,往往能令圈層粉絲驚呼“高級”。
用戶更青睞
不像廣告的廣告
B站用戶將UP主接廣告的行為稱之為“恰飯”,出于對UP主的支持,粉絲對于UP主恰飯不僅不排斥,甚至有些許欣慰。但也有少數UP主,在內容產出不夠精良的情況下著急變現,引得粉絲吐槽“恰爛錢”,脫粉取關。
內容始終是粉絲買單的前提。如何在內容產出與商業化之間尋得平衡?以下廣告案例提供了借鑒模板。
廣告植入技巧一:“道具化”植入。
在UP主 元氣小雞血 為交通銀行信用卡定制的《自制港劇之豪門の秘密》中,原以為是一出豪門恩怨的土味爽劇,UP主卻將產品賣點巧妙埋入劇情中,讓廣告成為推動劇情發展的轉折點。UP主搞笑又生動的模仿弱化了廣告植入的生硬痕跡,讓整個視頻產生洗腦效果。
廣告植入技巧二:話題性劇場
在UP主 自來卷三木 與安慕希合作的視頻中,三木以《總之就是非常難受》為主題,通過12個讓人崩潰的生活小片段精準觸動大眾的憤怒情緒,激發情感共鳴,引得粉絲紛紛將“真實”打在公屏上;其中一個小片段劇場是三木喝著安慕希酸奶,卻被告知“安慕希品牌日活動降價”的促銷信息,作為同樣“令人難受”的一個選題場景進行廣告信息植入,更是令粉絲高呼“猝不及防”。
打廣告的最高境界莫過于「我打了廣告,你還看得欲罷不能」,三木戲精又欠扁的表演,更是博人緣的加分項。在當期廣告視頻的評論欄,安慕希官方藍V更是戲精地進行了評論,而后雙匯,廣汽豐田,作業幫等品牌藍V也紛紛跟評,自來水效應拉滿。
而這樣的廣告模式,在自來卷三木的多次合作中屢試不爽。作為B站有史以來漲粉最快的UP主,三木僅用不到3個月就破百萬粉絲,一周兩更的高頻輸出,是他飽滿創意的體現。
他的視頻不只搞笑,還兼具情景劇、角色扮演等模式,透露出他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和對大眾情緒的精準捕捉。一頭蓬松卷發,川普口音,耍賤人設,戲精表現,每一個特征都十足鮮明。他在視頻中創造的“乂”(yì)、“你真棒”等標志性趣味梗,經過發酵,已成為和粉絲溝通的獨特彈幕詞匯,提升賬號辨識度的同時,更增添了自身在品牌面前的溢價權。
從內容出發,上述兩位UP主在恰飯時真正做到了“廣告即內容,內容即廣告”,不僅不會招致粉絲反感抵觸,反而有種“不愧是你”的營銷奇效。這樣的營銷植入方式更是讓UP主/品牌/粉絲 三方都受益。
UP主IP化
新的營銷選擇?
B站破圈之后,拓寬了ACG圈層之外的泛娛樂邊界,更多的內容賽道被引入B站,與此同時,新的內容品類也開始肆意生長,反向刺激了商業市場——脫離基礎的恰飯套路,內容創作者在為自身謀求更多的變現模式。
UP主小魏小蛙歷險記是兩個逗比男孩,日常創作充滿了無厘頭劇情:有時是赤足站在指壓板上唱歌,用膠帶撕扯腿毛飆高音,有時是弱智偵探的神反轉小劇場,鬼畜般的表演穿插在各種爆笑場景中,搭配網友口中的“陰間特效”,帶來滑稽又不失內涵的內容體驗。
在上個月名為《創造人2021》的模仿惡搞視頻中,兩人將黑幕、加戲、惡意剪輯等選秀套路運用夸張手法表現出來,采用綠幕摳圖特效進行后期高仿,令網友捧腹爆笑,直呼內行。看似無厘頭的“弱智梗”,實則夾雜著UP主對當下選秀綜藝熱的深刻洞察。
區別于單純針對興趣領域的內容輸出,UP主們影視化欄目更多融入了自身對社會現象的思考,或調侃,或反思,傳遞了自身的思考,主張以及對人事物的價值觀,更易與粉絲產生精神層面的交互。在議題深度和呈現形式上,此類內容有往IP化短視頻欄目成型的趨勢。
倘若說過去幾年,在社交媒體端,品牌更多以“人”(KOL)為單位進行商業價值探討,那么如今的欄目化IP則是紅人經濟的另一種價值體現。效仿傳統影視劇模式,進行版權開發,獨家內容制作,欄目冠名,品牌產品植入,廣告貼片,品牌口播露出等商業合作均可在欄目化IP里實踐。
而紅人UP主自帶流量,比起網綜節目有著天然的粉絲基礎。對比動則上千萬的綜藝贊助費用,輕量化運營的模式對于品牌合作而言,也更易實現。
Z世代在站內
消費在站外
當下,每兩個中國年輕人就有一個在B站,無論是吸引青年受眾,還是做年輕化營銷,品牌都無法繞開B站。
去年刷屏的B站宣傳片《后浪》,向外界描繪了Z世代的人群畫像——具備內容消費能力,熱衷于結交興趣同好,有生活品質追求,高度的文化自信,喜愛并追捧國潮。而這批人群也已逐漸成長并開始走入品牌市場,毋庸置疑,他們才是未來的消費大軍。這帶給了品牌新的思考命題:如何才能留住這批用戶。
答案只有一個:建立與Z世代正確溝通的品牌語言。用他們最喜聞樂見的方式,去向他們傳遞品牌的理念和價值觀。回到文章最開始關于“品牌力”和“產品力”的問題,產品的硬件因素不會成為左右他們選購的核心因素,能否對品牌產生認同感和信賴感,才是核心。
而B站的價值就在于此,優秀的UP主與粉絲之間的信任關系遠高于其他社交媒體平臺,其粉絲黏性和粉絲價值更高。UP主對于品牌的信任背書,對于粉絲是一劑強有力的安利。
內容營銷能夠為品牌沉淀資產,帶來長期的價值觀輸出,不一定要求在B站上實現商單轉化。
品牌在內容上的持續深耕,將潛移默化地影響年輕人的消費觀,通過不斷地溝通和吸引,他們將會成為品牌潛在的消費者和忠實用戶,這是長遠價值所在。
MCN的內容價值
被嚴重低估
破圈之后,B站也開啟了一系列的商業化動作,不僅開設“花火”UP主商業接單平臺,也正式引入MCN合作模式。
在今年3月B站正式向外公布的MCN榜單中,我們注意到微博老牌MCN機構蜂群文化的身影,其獲得內容影響力榜單第一名,商業影響力榜單第二名的佳績,引起了我們的好奇。
基于對B站商業營銷價值的探討,我們采訪了蜂群文化。這家堅持以優質內容為導向的MCN,憑借其一貫對網感的精準把控,僅用半年時間便在B站上孵化出自來卷三木、星有野、張特價、充氣沙盒、小魏小娃歷險記等多個優質內容賬號,并通過多個成功的內容營銷案例讓廣告主看到了B站的商業價值。
過去幾年,因資本風口,新媒體的野蠻生長,MCN行業變得浮躁,也一度被外界污名化。部分新生機構只注重短期效益、沒有內容產出能力就簽約網紅作直播電商,憑借信息差欺騙了部分追求ROI的品牌,廣告公司亦嘗過個中苦頭。
無論資本風向如何變化,平臺和玩法如何多樣化,受眾對于內容的消費期待是始終不變的。堅持內容為王,放大“人”的價值和內容的價值才是MCN的制勝法寶。
隨著內容在商業場景中占據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內容為導向的孵化機制,能夠在利用好平臺流量紅利的基礎上,以優質內容產出能力迅速站穩腳跟,繼而快速創造營銷價值。
用內容思維持續打造Z世代潮流文化、驅動品牌布局年輕市場是大趨勢,而從B站近期的系列商業化動作和蜂群文化的成功實踐可以看出:
B站的內容孵化,正昂首起步。優質創作者從其他平臺遷移到B站,可行。品牌入局B站做圈層滲透,大有機會。
在資本的簇擁下,未來B站還將會有什么爆款營銷趨勢?MCN還會有哪些可能性?還會涌現出什么樣令人驚喜的內容創作者?我們也在期待著。
特別申明:本文為服務號上傳,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有贊學習中心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odas@foxmail.com。


推薦經營方案


打開微信掃一掃即可獲取


-
1000+最佳實踐
-
500+行業社群
-
50+行業專家問診
-
全國30+場增長大會
請在手機上確認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