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盲盒」月入10萬,這個新玩法為何這么火?
最近,我在很多平臺上都能刷到一種叫「快遞盲盒」的東西,甚至還有人說它是“夜市最火”:

這些東西不僅賣的便宜,9.9 元就能買一個, 16 塊錢甚至可以買到“一公斤”;而且,據說還有可能開到高價商品,比如手機、平板之類的。
看到這里,我的內心不禁產生了很多疑問:
這些所謂的“快遞”是真的嘛?
如果是真的,究竟是從哪里來的呢?
于是,我趕快去扒了一扒所謂的「快遞盲盒」,發現里面的“貓膩”還真不少……
快遞盲盒,為什么會火?
這個快遞盲盒究竟有多神奇,它又是怎么突然火起來的呢?
1)快遞盲盒到底是啥?
按照賣家的說法,這些所謂的“快遞盲盒”,都是“倉庫積壓,低價處理”的無主快遞,拿出來銷售“回本”的:

總之,就是沒人要的快遞被二次銷售了。
據說,這些快遞盲盒里面什么東西都可能出現,甚至可能出現手機、平板、相機、大牌護膚品等等貴價商品。
如果你夠幸運,那只要一個 9 塊 9 的盲盒,就能買到一臺全新的手機。

而在快遞盲盒的商品評價里,也不乏說自己抽中手機、無人機等東西的:

這些快遞盲盒的價格總體來說很便宜,按個賣的,一個包裹只要個位數塊錢;甚至還有按斤賣的,十幾塊錢就能買到一斤“快遞盲盒”,簡直跟白撿差不多:

現在,在各個主流的購物平臺進行搜索,都能很輕松地搜到賣快遞盲盒鏈接;而在一些專門買賣二手商品的網站上,快遞盲盒更是經常出現。

某東、某寶、某多多上的快遞盲盒
除了線上銷售,地攤和集市也是快遞盲盒經常出沒的地方。

圖源 @迷路人亮子
在集市中擺一塊布,上面堆著大大小小的快遞盒子,攤主在旁邊介紹,說這些都是快遞站堆積的無人認領的快件。
由于售價便宜,宣傳誘人,這些快遞盲盒的銷量相當驚人,賣出 1w+ 個盲盒那是分分鐘的事。

2)快遞盲盒,為啥會火?
為什么這種奇奇怪怪的「快遞盲盒」,能在社交平臺上火起來呢?
① 賣家“騷操作”宣傳
為了吸引更多的人來購買快遞盲盒,賣家不惜用各種“騷操作”來宣傳。
最常見的就是強調商品的價值“一定會大于售價”,還有的賣家會直接用“高概率拆出手機”來宣傳:

這種宣傳吸引到了不少懷著「僥幸心理」的買家。他們會像買彩票一樣去購買盲盒,希望自己能夠開出高價值的商品。
而如果開出的商品非常廉價,賣家也可以辯稱說是買家“運氣不好”,就像買彩票沒有中獎一樣,是正常的現象。
比如,有用戶在抖音上爆料,賣家在宣傳里說“必中手機”;等他把產品買回家,發現沒有手機,找商家對峙,商家表示頁面上寫的不是“必中”,而是“比中”……

② 盲盒包裝吸引部分用戶
在一些買家的反饋中,他們買快遞盲盒并不是真的為了買到什么高價的東西,而只是為了享受拆盲盒的“驚喜感”。
甚至有的買家只是單純喜歡拆快遞,于是就花少量的錢買了幾斤快遞盲盒,一次性拆個爽。

關于盲盒玩法的“成癮性”,背后是有相應的心理學理論做支撐的 ——
著名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的「強化理論」:
由于概率性給予結果,行為者很難直觀地判斷機制是否失效,所以單次的失敗不會給予明顯的“懲罰”效果,終止行為者的習慣,從而學習行為會一直持續下去。
用人話翻譯一下,就是“隨機獲取獎勵機制帶來的「不確定性」,很容易導致用戶上癮”。
但是,拆盲盒的快樂又是十分短暫的,只有打開的一瞬間才擁有。
相比市面上的「潮玩盲盒」,這些「快遞盲盒」不僅售價更低,而且內容物也更豐富,因此不少人都買了又買,就為了獲得“拆快遞”式的快感。
③ 自媒體們的“引流”
快遞盲盒的走紅,也離不開網絡上的花式宣傳。
從去年開始,在各類視頻網站上,都能看到不少測評博主開始搞“快遞盲盒”的拆箱。他們在介紹快遞盲盒的時候,基本都會以“有可能拆出手機和平板”為噱頭進行宣傳。

這些「開箱測評」的點贊數甚至能過百萬,在視頻網站上的播放量也能突破千萬。這讓快遞盲盒一時間成了熱門商品。
其實,在大多數視頻中,博主們拆出來的東西都完全不值得買到的價格,甚至可以說是一堆垃圾。
但哪怕是在這樣的“拔草視頻”中,他們也會營造出一種開盲盒的刺激感,并且強調“有虧就有賺”。
因此,還是會有不少用戶在看到這些視頻后,被新奇的內容所吸引,去購買快遞盲盒。

快遞盲盒的“貨源”哪來的?
快遞盲盒的第一個“貓膩”,就是它的“貨源”。
1)被“截留”的快遞
在很多售賣快遞盲盒的賣家的宣傳中,都有著來自“菜鳥驛站”或者“快遞站點”的字樣。

有的賣家會直接表示自己是快遞站點的員工,也有賣家則會說,自己是“直接從快遞站拿貨”,總之核心思想只有一個——那就是這些快遞都是真實的。 我也在淘寶上問了一個賣家,她告訴我,她們店銷售的快遞都是「賠付過」的:
丟失的快遞,公司已經賠付給消費者了;
賠付之后又找到了,間隔時間太久了(所以沒還給消費者)。

但是,按照國家規定,無法投遞的快遞需要被銷毀或上報給管理部門,是不予許倒賣的,為什么還有這么多人堂而皇之地賣「快遞盲盒」呢?
目前,國內的主流快遞「四通一達」都是加盟制,不少快遞點管理不夠規范,對于“問題快遞”“無主快遞”的處理比較隨意。
根據@新京報 的報道,在雙 11 、618 過完后,“堆積在問題部的“無主快遞”能有上千件,因此有的站點會和不法賣家合作,讓賣家批量帶走這些快件,進行二次牟利。
同時,他們會要求賣家“絕不可透露是哪家快遞公司”,因為這是“違規行為”。
部分快遞站點不僅會擅自處理無主快件,甚至有可能私自截留、偷取快件,然后告知客戶“快件丟失”。
如果是價值不高或者不重要的東西,大部分用戶都會因為覺得麻煩,就不再追究;哪怕用戶投訴,快遞站對未保價貨物的賠償也非常有限。
因此,部分快遞站就可以肆無忌憚地轉賣“無主”快件,用以牟利。
2)廉價品包裝成“快遞”
雖然部分快遞確實是從快遞站流出的,但看看電商平臺,不少店家們的月銷量都高得驚人:

銷量最好的店,一個月能賣出 1000+,一年就要賣出 1.2w+,哪來這么多無主快遞呢?
事實上,現在大部分的快遞盲盒,已經不是無人認領,二次銷售的快件,而是賣家一手包裝出來的商品。
他們會在快遞盒內塞上一些便宜的東西,然后把它包裝成曾經被郵寄過的樣子,偽裝快遞盲盒。
根據買到這種快遞盲盒的用戶反映,包裹里裝的幾乎全都是“垃圾東西”:

500 元的快遞盲盒中開出的物品
還有賣家甚至會把一些過期、假冒偽劣的商品做成快遞盲盒,而這些東西的價值可能只有幾毛錢。

說到底,就是賣家利用“快遞盲盒”的噱頭,變相處理低廉價格的商品,而盲盒的售價甚至還比單獨賣商品要高不少。
當不值錢、賣不出去的東西搖身一變成了“能開出寶貝”的快遞盲盒,銷量一下子大漲,這波割韭菜絕對是血賺不虧。
3)店鋪「刷單」的副產物
除了賣家自己包裝出的快遞盲盒,還有一種盲盒,確實是真實快遞,但卻并不是“無主”的。
根據@生活報 報道,在夜市出售的盲盒,很多都是店鋪「刷單」的副產物。
很多店鋪為了「刷單」,需要大量真實的快遞單號。而這些為了刷單而寄出的快遞,里面基本都是鉛筆、鑰匙墜等不值錢的東西。
于是,有些承包刷單業務的人,會把廉價快遞再在當地夜市進行二次銷售,賺兩次錢。
快遞盲盒,能有多賺?
那么,快遞盲盒到底能有多暴利呢?
在網上觀看開箱視頻的同時,我也親自調查了一位博主買到的快遞盲盒的價值。
在視頻中,該博主說她花 100 元購買到 9 件快遞盲盒,里面有這些東西:
洗潔精、發圈、玩具項鏈、過期的奧利奧餅干、充電插頭、雜牌無線耳機、游戲指套、純白T恤和塑料水壺。
然而計算之后,我發現,它們的累計價值連 50 元都不到……
也就是說,只要用快遞盲盒的噱頭給這些劣質商品包裝一下,不僅售價立馬翻了一倍,還不愁銷量。
像下面這兩家我隨便在不同平臺上找到的賣家,光是憑著這一個商品就能賺四五萬:

而且,一家店鋪往往有好幾個快遞盲盒類的商品,銷量還都不錯,賣得比較好的幾家,說月入十萬都是小瞧人家了:

受利益驅使,現在甚至有不少賣家專門開新店來賣快遞盲盒:

這樣的店家,就算吃到差評也不擔心,畢竟可以“打一槍換個地方”,割一波韭菜就跑。
結語
最后,「快遞盲盒」的售賣頁面幾乎都寫著同樣一句話 —— “盲盒性質特殊,不支持退換”:

雖然大部分人都知道「快遞盲盒」是噱頭大于實際,但是還是有人存在僥幸心理,“不見棺材不落淚”,不買到垃圾,就不信自己會交“智商稅”。
有的店甚至割完一波韭菜直接關店跑路,用戶想投訴的時候才發現已經「查無此店」。
在這里,還是希望各位明白,玩這種“割韭菜”的套路,雖然能帶來一時的利益,但失去的卻是消費者的信任。
唯有優質的服務和過硬的產品,才能真正幫助大家把生意長長久久的做下去。
特別申明:本文為服務號上傳,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有贊學習中心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odas@foxmail.com。


推薦經營方案


打開微信掃一掃即可獲取


-
1000+最佳實踐
-
500+行業社群
-
50+行業專家問診
-
全國30+場增長大會
請在手機上確認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