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增長點,這些你都知道嗎?
在流量紅利日趨消失之際,我想很多人都會感到焦慮、感到迷茫,找不到新方向、好方法,所以營銷行業才會誕生那么多的新名詞、新概念,層出不窮。
2018年大家一窩蜂涌向短視頻、小程序,嘴邊念叨的是KOL、MCN,以為這些是營銷屆的救世主。
到了2019年,我發現大家更焦慮了。為什么“南”成了年度詞匯?因為找不到北,不知道該怎么辦。
看看這一年當紅的新名詞:直播帶貨、KOC、私域流量……竊以為在這些名詞背后,至少反映了兩種心態。
首先,企業更加注重營銷帶來的實際效果,所以大家談增長、談帶貨、談品效合一。其次,企業更窮了,我看到很多企業客戶都在削減營銷預算,KOL請不起了,自己培養KOC吧;流量買不起了,自己搞私域流量吧。
那么,到底有沒有在沒錢的情況下又能實現增長的辦法呢?2020年又會有哪些新名詞被炒熱呢,它們能幫助到企業增長嗎?
為了解答這些問題,我們先從根本講起,說一說增長的源頭在哪里。
歸根結底,企業必須直面兩個根本性問題。一個問題是如何從0到1?另一個問題是如何從1到100?
從0到1,指的是企業如何從無到有創造一個有市場的產品。注意我說的“有市場”三個字,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必須得有市場,有消費者需要它,愿意掏錢買它,而不是出于企業的自我想象,比如曾經的啤兒茶爽。
從1到100,指的是當企業有了這樣一個好產品之后,如何讓盡可能多的人知道、買到,迅速壯大用戶規模和市場空間。
用兩個概念來表示,從0到1指的是企業產品的市場適配性,從1到100指的是企業產品的用戶擴張性。
企業的一切營銷,都是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企業的一切增長,都是來自于這兩個變量。
如何讓企業產品適配市場?
這里面涉及4個核心要素:目標用戶、需求、差異化、場景。
首先,你的目標用戶到底是誰?誰最可能買你的產品?對目標用戶再細分一下的話,又包括了天使用戶(源點用戶)、高價值用戶、粉絲用戶、非用戶,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應重點針對的用戶群是不一樣的。
其次,你的用戶到底有什么需求?你的產品是否滿足了這種需求?你滿足的是真需求還是偽需求?要知道很多產品失敗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們滿足的需求是不存在的,是企業人自己臆想出來的偽需求。
再次,你的用戶需求不是你一家企業在滿足,還有別的產品和替代品可以滿足,這些就是你的直接競爭對手和間接競爭對手,那么和對手比起來,你有什么不同之處?你的差異化價值在哪里?你有沒有競爭優勢?
最后,用戶在什么場景下會選擇你、使用你?場景,其實是需求下面的一個二級概念,但很多失敗的產品,不是失敗于不符合用戶需求,而是找不到用戶的使用場景,比如蘋果當年的牛頓。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特別對于創新型產品而言,所以我們要把場景單獨拎出來講。
第二個問題,當你有了一個好的產品之后,如何實現用戶擴張呢?
其實這就是我理解的增長,企業的增長最終來自于用戶的擴張、銷量的提升。用戶從哪里來,這是企業的生命線。
要實現這種增長,涉及5個重要變量:產品、渠道、廣告、內容、客戶管理。
我們舉個例子,小米是國內較早做智能手機的,其早年主要增長方式就是依靠用戶運營,也就是大家經常說的小米粉絲營銷。
前幾年大家一窩蜂學習小米的互聯網思維,市場上也出了很多本談小米成功經驗和營銷方法論的書,我覺得有兩本書的書名對小米的概括是最準確的。
一本叫《超預期》。你的產品和產品帶給用戶的體驗,一定要超出用戶預期,這樣才能創造口碑,用戶才愿意討論你;有口碑才能形成擴散,從而帶來更多用戶。
這也就是雷軍講的產品7字訣:專注、極致、口碑、快,通過專注打造極致好產品,從而超出用戶預期,快速形成口碑,快速實現品牌擴散和用戶獲取,從而使得企業有能力進入產品迭代,繼續超出用戶預期,保證產品持續競爭力。
另一本叫《參與感》。讓用戶參與到產品設計、品牌營銷之中,這樣才能把用戶變成粉絲,讓用戶成為品牌的自來水,自發擴散口碑,從而影響更多人,帶來更多用戶。
超預期、參與感,這就是小米的用戶運營方法和增長秘訣,小米用這套辦法攻城略地,屢試不爽。
但是到了2016年,小米的銷量突然同比下降了40%,那么,是這套增長辦法不管用了嗎?
其實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2016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競爭正變得越來越激烈,OPPO、VIVO、華為都在搶小米的市場。
那么我們來看OV(OPPP、VIVO),它的增長方法就和小米截然不同,OV用的還是傳統營銷那一套,請代言人,砸廣告,然后大量開店鋪貨,這方法雖然傳統,但是它依然有效,特別是在三四線市場。
我們用一組紅米的數據來說明,當時紅米研究了其手機用戶的城市密度分布數據,然后發現:
在一線城市,每百人擁有11.4臺紅米;在二線城市,每百人擁有9臺;而到了三線城市,每百人則僅有4.7臺紅米。
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呢?小米的互聯網玩法在三四線城市水土不服。為什么呢?因為互聯網當時在三四線城市的滲透率不高。
紅米尚且如此,小米也就不用說了。于是雷軍在一年之內火速新開100家小米之家,2017年,小米銷量反彈59%。
小米也從此開始學習OV的營銷方法,請代言人、投廣告、鋪線下渠道。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小米和OV兩家截然不同的營銷打法和增長方式,小米是用戶運營,OV是廣告渠道,而華為則是靠拼產品,以及一系列公關大事件比如5G、中美貿易戰、孟晚舟被扣留等,給自己樹立了品牌高度和國家品牌的形象與地位,它是產品+公關。
這里簡要總結一下,就是產品口碑和渠道流量,這是企業增長的基本盤。不管你再怎么玩互聯網思維、玩營銷創新,還是離不開產品、廣告、渠道這些最基本的營銷工具。
特別申明:本文為平臺服務號上傳,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有贊學習中心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推薦經營方案


打開微信掃一掃即可獲取


-
1000+最佳實踐
-
500+行業社群
-
50+行業專家問診
-
全國30+場增長大會
請在手機上確認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