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訪談:拼多多3年前也做社區團購,我不看好這件事(二
朋友,點上方「關注」

關聯閱讀:深度訪談:拼多多3年前也做社區團購,我不看好這件事(一)
從轉化角度看社區團購
再看轉化情況。現在一個500人的群,按10%的活躍算就是50人,最后每天也就是10多單交易。你想想1千戶以上的小區有多少個?以長沙蘇州南京為例,這種規模的絕對不會超過1500個。1千戶的小區你拉滿了也就兩個群,何況還有人不進來。一線城市你又做不了,因為一線城市都是30分鐘配送,用戶被盒馬、每日優選教育完了。
不同城市的人力配送成本沒有太大區別,主要是租金不一樣。社區團購的成本集中在哪幾個地方?第一,分給團長的返傭,第二是優惠券。你不優惠人家也不一定買,他還要跟小區樓下夫妻店比個價。然后還有配送成本、倉儲損耗、總部人員成本,你要算10個點能不能cover這些成本。
從市場下沉角度看社區團購
社區團購不能太下沉,用戶消費能力達不到。省會、二線城市,再加上一些經濟不錯的三線城市還行,再往下四五線城市都賣不動。當然如果你只選擇一個縣也能活下去,全面下沉不太現實。
大家總在講拼多多下沉,但他不是團長返傭的履約模式。拼多多玩的是拼團裂變,而且他是電商,上游的供應商負責發貨。拼多多跟淘寶一樣是一個平臺,賺的其實是Feed流廣告費,整個交易和供應鏈的錢不是大頭,這個是最nb的地方。中國現在賺錢的模式全都是廣告,所以我還蠻看好拼多多。
社區團購不是終極形態
社區團購的終極形態要考慮三個事:第一是品類,你賣什么;第二前端流量怎么來;第三供應鏈怎么支配。
所有社區團購都從生鮮切入,因為它確實是傳統電商的一個短板,本地采購模式帶來的體驗也更好。社區團購的前端流量獲取是微信社群運營,跟微信生態電商一樣。供應鏈有一些差別,需要本地落倉。
基于這三面的考慮,社區團購不是一個終極形態。就是因為第一生鮮品類毛利太低,只有20個點,未來一定要擴品類。第二模型太依賴頭部團長,這是一個重運營的事兒,不是有錢就可以砸出來。美團今年也在做賣菜,但美團擅長的是線下掃街,他的強勢渠道是餐館。社區團購是在社區的老百姓,需要重度運營支撐。
社區團購未來兩個發展方向
我覺得社區團購未來有兩個發展方向:一種是往微信生態電商形態發展,現在是通過KOL面向鄰居,未來通過社群關系面向全網賣給更多的人。從在群里賣水果升級到微信生態電商,拼多多的發展軌跡就是一個參考。
還有一種是賦能頭部團長,幫他們開門店,并提供強大的供應鏈擴大銷售。為什么一定要開門店?因為單個團長的能力有限,沒法服務太多的用戶和品類,所以也導致現在社區團購只能賣爆品,開門店就是要增強頭部團長的服務能力。
百果園的開店模式還是很有價值,門店形態目前還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生鮮品類的主流渠道。百果園一個店一個月銷售20萬,社區團購你一個人管一兩個小區也就兩三萬,說明還是一個市場補充。百果園可以做社區團購,但我想他不會把獲客重心變成社群。就跟喜茶一樣不會把精力放到外賣上,因為線下店面已經排隊很長。
這其實有點像基因論。為什么社區團購都不愿意找夫妻店合作,因為他沒工夫去干這個事,店面的銷售額比費心費力做社區團購還大,還是動力不足。
現在社區團購已經開始見高低了,你我您最近也談到社區團購將向門店化、前置倉迭代,所以幫頭部團長開店是一條路。如果想要做輕,就變成微信生態電商。獲客銷售還不能局限于LBS,LBS是個封閉的流量池,但微信生態的流量池是無限的。
后面沒有什么機會了
社區團購我們看了十幾家,都是這些頭部團隊,感覺后面的都沒什么機會了,月流水1億以上就那么幾家。
現在一些不錯的社區團購,前端流量還是在微信群里玩。社區團購就是一個半熟人關系,最終解決的是信任問題。微信生態電商跟社區團購其實沒有什么本質區別,只不過后者多個LBS維度,拓展一下自己的鄰居。如果你已經通過微信也好,微博也好,抖音也好,建立了KOL與粉絲的關系,那為什么一定要糾結他是不是鄰居呢?
微信紅利和小程序
我現在會看一些線下連鎖業態的項目,因為純online的獲客紅利確實不多了,微信生態可能是最后一波,除非手機被顛覆。
但微信紅利也是有限的。現在連做教育的項目都在薅寶媽羊毛,所有人都在找寶媽。我覺得微信生態的紅利也就再過半年,到2019年6月份差不多就結束了。所以大家對整個2C都比較悲觀,現在是小機會多大機會少,燒錢的模式資本會很謹慎。
我個人覺得小程序不存在單一完整的創業項目,我們更多還是從整個微信生態的角度看,比如小程序和微信公眾號再加上APP這種矩陣式的打法。
小程序的好處是獲客成本確實低,很容易輕量型地做MVP(注:最簡可行產品)驗證。但你不能純靠它,還是得想辦法把用戶拉到公眾號、APP里面做留存,因為小程序自己不具有天然的留存屬性。
特別申明:本文為平臺服務號上傳,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有贊頭條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推薦經營方案


打開微信掃一掃即可獲取


-
1000+最佳實踐
-
500+行業社群
-
50+行業專家問診
-
全國30+場增長大會
請在手機上確認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