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率連續兩年降低,微信或在今年再次迎來轉折點?

點擊「關注」,掌握最新鮮互聯網動向

2018 年 6 月 20 日,微信更新了 iOS 6.7.0 版本,公眾號推送文章的變成了卡片樣式,并以照時間順序的形式展示,但張小龍并不認為這是「信息流」。
在三個月后更新微信 6.7.3 版本,訂閱號列表頂部出現了「常讀的訂閱號」欄目,而且只有星標和常讀的訂閱號才會顯頭條的示封面大圖,其余訂閱號頭條都會被折疊。
2018 年 12 月 21 日,微信迎來了 7.0 版本大更新,公眾號底部的「點贊」改成了「好看」,當用戶在閱讀公眾號文章后點擊「好看」,該文章就有可能推薦到好友的「看一看」信息流中,好友對這篇文章的評論也會聚合到「好看」的頁面中。
這是公眾號繼「信息流」改版之后又一次對信息的重構,張小龍認為通過社交推薦來獲取信息是最符合人性的,并表示「好看」是接下來一年的發力重點。
其實無論是公眾號的訂閱機制,還是基于社交推薦的「好看」,在 RSS 時代都很常見,除了 QQ 郵箱的閱讀空間, Google Reader 里就有一個展示朋友分享的文章的子欄目,與「好看」異曲同工。
RSS 和博客如今已經沒落,除了因為社交媒體的興起,很大一部分原因還在于商業化的遲緩,且難以沉淀用戶,但并不代表這種訂閱模式應該被時代淘汰。
這種變被動為主動的模式確實能讓閱讀更加高效,于是公眾號在解決商業化的問題后,RSS 以另一種形式在微信里「復活」,這種回歸閱讀本質的產品理念在信息過載的今天反而更有價值。
社交推薦能讓公眾號成為一款大眾閱讀產品嗎?
對于公眾號去年的幾次改版,張小龍的微信公開課上也承認效果并不明顯,但他表示改版只能改善用戶的閱讀效率,并不能左右內容的質量。
張小龍不經意流露出對博客時代的懷念,某種程度上微信也嘗試在讓公眾號「回到過去」。比如張小龍提到在公眾號初期有 70%-80% 閱讀量是來自朋友圈,只有 20%-30%是來自于號內。什么我覺得它特別好?其實它符合一個二八定律,有 20% 的人去挑選信息,有 80% 的人去獲益,通過20% 的人挑選去閱讀文章。
這種由少數人篩選信息,傳播給大多數人的形式是傳統媒體和門戶網站常見的分發形式,只不過在張小龍卡這里的「少數人」和「多數人」可以是同一批人,也就是好友間的推薦。
過去公眾號文章的社交分發主要由朋友圈承擔,但畢竟朋友圈分享的不只有公眾號文章,在好友越來越多后朋友圈分享已經多了一層社交壓力,朋友圈分享的文章閱讀率也就逐漸下降了。
而看一看中的「好看」則是在朋友圈之外開辟出的,一個基于社交推薦的閱讀圈子。「看一看」中的「好看」和「精選」可以說是社交推薦和機器推薦的 AB 測試,據張小龍透露,「好看」的數據增長要更快一些。
▲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說張小龍有閱讀情結不是沒有道理的,在 QQ 郵箱的時候,張小龍就曾想過做一款「大眾都能用的閱讀產品」,但最后「只有一小撮人在那里用得很好。」
如今這個期望被寄托在微信公眾號身上,根據新榜的數據,去年微信 500 強公眾號共推送 117.3 萬篇圖文,收獲 492.9 億次閱讀,但這似乎還距離張小龍眼中的「大眾閱讀產品」還有一定距離。
我認為要做一個讓所有人閱讀的大眾化閱讀產品,似乎只有基于社交推薦,才有機會。
對于公眾號運營者來說這也是一個新的機會,知曉程序不久前一篇文章就是得益于在「好看」的分享,閱讀量從 2 萬飆升至 9 萬,這種基于社交推薦的分發還有更大的潛力。
張小龍希望讓幾億微信用戶在「好看」中閱讀,如果能夠做到,月活將比現在任何一款基于算法推薦的資訊類 app 都高,畢竟市場上還沒一款主要基于社交推薦的主流閱讀產品。
以現在入口較深「好看」,顯然還無法承載這個野心。而在進入「好看」的用戶越來越多之后,如何繼續讓用戶無壓力的分享,同樣是要一個挑戰。
按照張小龍的說法,公眾號的改版還沒到位,接下來這一年或許會看到微信對于「好看」或公眾號的社交推薦有更多動作,在公眾平臺閱讀數連續兩年下降之后,會不會在今年再次迎來轉折點呢?
特別申明:本文為平臺服務號上傳,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有贊頭條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推薦經營方案


打開微信掃一掃即可獲取


-
1000+最佳實踐
-
500+行業社群
-
50+行業專家問診
-
全國30+場增長大會
請在手機上確認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