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新的3個步驟二——如何與用戶形成有效觸達?
↑
點擊上方「關注」可訂閱哦,再也不會錯過干貨了!
接觸→感觸→行動
在通過有效的渠道接觸客戶以后,我們應該如何用產品宣傳信息上的內容、配圖、形式,激發客戶這個產品的興趣,心里開始產生了要去試試看的念頭呢?
拉新步驟二:感觸強烈
切中需求:用戶都有自己產生行動的理由,切中需求才會有強烈感觸。
比如,和一個喜歡自拍的女生講性價比高是沒用的,她最關心的功能可能就是自拍效果好不好。
而對于另一些用戶來說,痛點則是手機電池不耐用,而OPPO主打的“充電5分鐘,通話2小時”切中了這些有電池焦慮的用戶。
而有很多手機,并沒有清晰明確的特點,只是有一個用戶無法感知的型號,并標上了一個用戶也不知道貴不貴的價格。這類沒有明確切中用戶需求的手機,雖然也一直在賣,但總銷量距離前面這兩款差距非常大。
當然,也有些產品的賣點打出的比較直接,需求卻是不痛不癢,比如小米有一款智能插座,有一個記錄用電節約電量的功能
其實對于一個會多花幾十塊買智能插座的人來說,查看電量、節約少量的電費并不是他們的需求。
從小米官方旗艦店來看,這個插座的銷量,也遠不及小米另一款沒那么智能帶USB插槽的插座銷量高。
表達清晰: 清晰傳遞信息,讓用戶能夠輕松理解到產品賣點。
事實上我們會經常見到那種,看完也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廣告。
這個廣告在某地鐵站放了好多年,都有點發黃了。猜一下這幾張廣告到底想賣的是什么。
各路精英集思廣益各顯神通,有猜T恤、風衣、牛仔褲、帽子、自行車、滑板、旅游、運動、眼鏡、耳機、手表、自行車、手鏈、課程、樓盤……
把幾乎能想到的都想到了,但結果依然沒有猜中。
其實,這個廣告是深圳地鐵的廣告招租信息,希望更多的廣告商到這里投放廣告,也就是說這個賣的是廣告位。
如果是以賣廣告為目的,像下面這種簡單直接的廣告,雖然藝術觀感上不如前者,但效果至少好一千倍以上。
對于初學者來說,要注意區別“廣告作品”與“廣告”。
衡量一個廣告作品好不好,可能會看創意、技法、美感等方面;而衡量一個廣告好不好,一般只看是否有足夠地促進了銷售,以效果作為第一準則。
“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這句帶有語病的廣告,從創意、藝術上來看可能很一般,但從效果來說,這絕對是一個非常牛的好廣告。
有一些在戛納廣告節上獲獎的作品,一般人看不懂,需要有個導師講解幾分鐘后,才能搞懂其中的創意,這樣的廣告作品重點在于藝術,而不是效果。
我們在初步學習的時候,不能學偏了。
激發動力:在已有需求上,加大對滿足需求的渴望,或解決麻煩的迫切。
換句話說,要么是激發獲得快樂,要么是激發減少痛苦。
比如“你還想每天繼續讓200萬只螨蟲陪你過夜嗎?XX牌除螨機讓你擁有干凈舒心的睡眠。”這就是利用人們的恐懼促發的減少痛苦。
很多人被類似的圖片和文案震驚,覺得周遭的環境很多螨蟲,也想買一個除螨的設備。
不過,從嚴謹的醫學科學角度證明,螨蟲并不會造成這么嚴重的危害,這其實只是商家的一面之詞。
打消疑慮:提前預判用戶會有哪些疑慮,并提前讓用戶知道如何解決。
一位優秀的運營要能夠預知到用戶,會產生哪些疑慮,并提前把這些疑慮解決掉。
一款產品如果賣得比較貴,用戶可能會有疑問“憑什么更貴?”,你需要解釋原因可能是“原材料好、純手工打造”;
如果賣得比正常便宜很多,你也需要解釋“為什么這么便宜”,原因可能是“原廠直銷、新店沖鉆”。
類似的還可能有很多疑慮,比如:
如果尺碼不合適,可以退嗎?
這個是正品嗎?有保障嗎?
材料安全嗎?組團有優惠嗎?
……
當用戶疑慮減少之后,產品的轉化率也就明顯提升了。
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商家開始承諾,只要點確認收貨錢都可以無損失地全額退回貨款,就這樣用戶在購買的時候決策速度就可以更快。
有的商家為了打消用戶顧慮的方式真的是到了極致:
拆了可以退,用了可以退,無效可以退,不爽也可以退……總之只要你想退,不管什么理由都給退,來回的郵費還不用出。
更厲害的是,退了之后,還可以10元的精神損失費!
打消一些陌生用戶的疑慮,極大地提升產品的轉化率。
推薦經營方案


打開微信掃一掃即可獲取


-
1000+最佳實踐
-
500+行業社群
-
50+行業專家問診
-
全國30+場增長大會
請在手機上確認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