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萬條點評內容抄自攜程美團?馬蜂窩最新回應:事實歪曲,遭有組織攻擊

█ 1800萬條點評內容抄自攜程美團?馬蜂窩最新回應:事實歪曲,遭有組織攻擊
馬蜂窩“點評造假”的消息已經在網上沸騰了一個周末。
10月22日早間,馬蜂窩終于正面回應此事:“針對該文中歪曲事實的言論,和已被查證的有組織攻擊行為,馬蜂窩將采取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 ”
10月20日,微信公眾號“小聲比比”發布了一篇題為《估值175億的旅游獨角獸,是一座僵尸和水軍構成的鬼城?》的文章,直指旅游社交分享網站馬蜂窩上的2100萬條“真實點評”中,有1800萬條都是“通過機器人和從點評和攜程等競爭對手那里抄襲過來的”。
作者在文中表示,馬蜂窩點評的增長趨勢在某段時間里非常詭異。比如,點評的數量,會在特定時間節點呈“指數級上升,隨后斷崖式回落”。并且出現了很多點評賬號自我身份矛盾、時間錯位的現象。
作者抓取了馬蜂窩上116萬家餐廳,并抽取了其中三分之一作為樣本,同時又抓取了大眾點評、藝龍、攜程等其競品網站的內容進行對比,同時強調,自己定的“抄襲標準”為“一字不差”,也就是說,和來自其他網站的內容一字不差的點評才會被定性為抄襲,“哪怕十句話中有一句不同,就不算抄襲”。
盡管“抄襲標準”已經十分寬松,但作者還是有所發現:
在餐飲方面,發現了7454個抄襲賬號,平均每個人從攜程、藝龍、美團、Agoda、Yelp上,抄襲搬運了數千條點評,合計抄襲572萬條餐飲點評,1221萬條酒店點評,占到他們官網聲稱總點評數的85%。
圖片來自“小聲比比”
作者在文中指出了幾點證據,證明馬蜂窩的點評內容多是出自抄襲:
很多賬號的身份、性別、地點都自相矛盾。比如有的顯示為“官方賬號”的問答賬號,會在同一天之內既發出“給老公在上海定了全季酒店”的內容,又寫出“和女友在南京漢庭睡得很好”的評價。類似的事故還有很多:
同時,一些“抄襲”自Yelp上的評論,還有著使用谷歌翻譯機翻的痕跡:
有時候還會錯抓一些與評價主題不相關的內容:
還有,一些抄襲賬號或者是公司內部員工還會經常成為馬蜂窩網站活動獎品的得主。
......
而在刨除這些作弊賬號之后,作者選擇剩余的正常用戶中15000個最活躍的賬號,做出了熱力圖進行分析,熱力圖顯示,這15000人在2015年中旬突然同時活躍,又在2016年初同時沉寂。
這一系列詭異的用戶行為,讓作者質疑像是“商量好的”。
虎嗅進入馬蜂窩進行搜索,但目前僅能搜索到上述截圖中“問答小班長8號”和“問答小班長11號”的官方賬號,并且它們的點評數為0。無法判斷在此之前是否存在上述點評內容,或者近期賬號是否有過清空的動作。
要成為“最大的旅游流量平臺”?
馬蜂窩之前出現在熱搜上,還是因為世界杯期間那則洗腦廣告——“旅游之前為什么要先上馬蜂窩”,和8月份讓用戶“從海參崴打車去希臘”的新聞。
馬蜂窩最早以攻略和游記起家,如今已經成為一個獨角獸。2017年年底,馬蜂窩剛剛完成了1.33億美元的D輪融資,當時,馬蜂窩CEO陳罡還曾經在一封公司內部信中喊出過馬蜂窩的目標:三年后,成為中國最大的旅游流量平臺。
但實際上,馬蜂窩和其競品企業之間的差距還十分明顯。
根據艾媒的數據,2018年5月,馬蜂窩的月活為845.3萬,而攜程為6855.2萬,去哪兒為4179.3萬,同程為2221.8萬。
但馬蜂窩是旅游內容平臺中為數不多的變現完成度還算高的一個。
最初,馬蜂窩之所以能實現基礎的“流量—廣告”變現,就是靠著大量的攻略、游記、點評等內容優勢。一直以來,馬蜂窩要講的故事就是海量垂直UGC內容帶來的大量用戶和流量,據官方披露的數據,馬蜂窩現有用戶量約1.2億,其2017年整體GMV近百億(主要來自自由行業務和酒店交易)。
而如今,抄襲、內容造假的事故一出,這樣的優勢也被蒙上了一層灰色。
對于點評造假這件事,馬蜂窩一位市場經理于今天中午對央廣“下文”客戶端記者回應稱:“我們現在正在核實相關情況。我們正在等結果,然后將對媒體反饋。”她表示,暫時不知道具體什么時候出結果,不過今天應該是可以的,具體發布渠道在討論中。
·END·
來源:虎嗅,版權歸作者所有。
造假?關于這件事,你怎么看?歡迎下方留言交流
推薦經營方案


打開微信掃一掃即可獲取


-
1000+最佳實踐
-
500+行業社群
-
50+行業專家問診
-
全國30+場增長大會
請在手機上確認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