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新零售如何在疫情期間處理暴增的訂單?
新冠疫情的爆發,讓越來越多有老人的家庭開始避免每天前往菜場中選購,取而代之的則是通過社區團購的模式。但是在疫情的背景下,社區新零售還是存在著許多方面的困難的,例如在封城時,如何處理暴增的訂單就是一大難題。
在大家都不出門的情況之下“到家”業務重要性尤其凸顯。社區新零售的其中代表社區團購積極投身到抗疫。
社區團購,這種零售有著很明顯的特點:以銷定采零庫存,集中訂貨成本低,代理合作模式輕。特殊時期,年輕的平臺在經歷特殊的考驗。
但是目前社區團購買面臨這樣的問題:
社區團購的角色鏈路上,從供應商-平臺-物流-團長-消費者,任何一環斷裂,都會使其受影響。
第二鏈掉在物流上,無人配送,各個地方都封路。
疫情爆發后,不少便利店停業,團長無法上班,以及配送等。
面對這樣的問題該怎么辦?
封鎖的社區給社團團購出了個大難題。由于團購業務本就基于社區服務,無法進入社區,服務就很難貫徹。平臺推出無接觸服務。不能出門就選擇快遞送貨。除了采用快遞的方式外,團長需要顧客下單后上門提貨。通過安排定時分批提貨的方式,減少客戶在外暴露時間,減少人員接觸。
平臺缺貨怎么辦?消費者只能先接龍,再根據各大平臺供貨情況,等商品上架再把鏈接轉進群里。不過除了這些社區團購之外,各地政府及機關單位也開始以社區團購的方式,將蔬菜等物資送進社區。
比如在武漢發起的“社區團購蔬菜”活動。24小時平臺訪問量突破330萬人次。其方式是篩選出一批有資質、有規模的生鮮、食品、農業企業等成為“市民菜籃子直供商”,滿足社區居民的買菜需求。市民進入平臺,選擇家庭住址所在城區,就可以通過“拼單團購”的方式直接下單,農企工作人員在后臺迅速接單,48小時內安排發貨配送。
更早之前,山東也采用了一系列包括社區團購在內的手段,以擴大內部消化,減少農產品滯銷。例如濟寧建設了社區團購平臺,農產品免費線上發布,以小區單元為單位,批量統一訂購,搭建蔬菜種植基地、銷售企業和居民直供直銷的平臺。
這些“非經營性質”的社區團購,在特殊時期證明了社區團購的價值。反觀經營性質的社區團購平臺,卻在疫情前遭受了運營環節上的沖擊。
目前的社區團購不是不行,只要商家可以解決供貨問題與配送問題相信在這個特殊的時期能給商家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推薦經營方案


打開微信掃一掃即可獲取


-
1000+最佳實踐
-
500+行業社群
-
50+行業專家問診
-
全國30+場增長大會
請在手機上確認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