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種新盲盒遭千萬人瘋搶,想借勢營銷賺大錢,得懂這些技巧
4 月 20 日,飛豬 66 元機票盲盒火爆了社交圈;21 日,去哪兒 88 元旅行盲盒飛速入場;22 日,攜程強勢推出 99 元「隱藏款」機票類盲盒……
于是乎,網友們眼神都變了:盲盒營銷又火了,真就萬物皆可盲盒唄,太香了~
可是,事實哪有這么簡單,商家們真想靠盲盒創造價值,要考慮的關鍵點太多了,且聽我一一道來~

坐了 1 個月冷板凳
機票盲盒爆火并非偶然
在國內,機票盲盒早在 3 月初就有出現,但一直不溫不火。直到清明一來才算小火了一把,臨近五一小長假后更是一發不可收拾,流量蹭蹭蹭地猛漲。
在抖音,#機票盲盒這個 Tag 下的視頻播放量已經達到了 3.4 億,#盲盒本身就更不用說了,沖上了恐怖的 91.4 億。


這么一來,你就該明白,除了盲盒本身自帶的網紅話題外,機票盲盒火出圈的關鍵還有這 3 個點:
1. 抓住了消費者切實需求:受疫情影響,國內出游被限制,大眾有很強的旅行欲望。
2. 在需求最旺盛的時間引爆:五一假期時間夠長,哪怕只有一個引發購買的刺激點,都能帶動成千上萬人。
3. 把私域裂變發揮得恰到好處:購買前要拉 3 個好友幫你助力,小規模分享往往觸達的都是圈子里關系最好的朋友,不但轉化率高,二次裂變的人數還非常多。
狂銷 5000萬個的底層邏輯
只需 4 步,教你玩轉盲盒
說起國內早期的盲盒玩法,很多朋友小時候都嘗試過,比如:小浣熊干脆面的水滸卡。
十幾年前就興起過的老抽獎玩法,為何突然又火了起來?還衍生出了快遞盲盒、生鮮盲盒、美妝盲盒、親子盲盒……可以說各行各業都在搶這個風口。

這當中其實有 4 個核心的營銷邏輯:
1. IP 效應:刮起粉絲追捧熱潮
盲盒最早起源于福袋、扭蛋,而當中尤其受人追捧的就是附帶的 IP 形象,如:日本扭蛋最早登場的美少女戰士。
圍繞 IP 效應,粉絲會自然地聚集在一起,形成龐大、忠實的同好圈,這就打下了極其牢固的核心客群。
在國內,有贊商家中的泡泡瑪特最為典型。從 2016 年起,他們在盲盒賽道上一騎絕塵,創造著新生代潮玩的神話:年輕人批量搶購、社交平臺屢屢刷屏、二手交易平臺爆炒稀缺款……
據品牌方今年發布的財報稱:泡泡瑪特在 2020 年一共賣出超 5000 萬個潮流玩具。

打造 IP 的過程注定是漫長的,但商家也不是沒有捷徑可走,跨界聯名就是其中之一。
如:春節期間,有贊商家「百草味」和文化 IP 「國家寶藏」合作,推出了瑞象萬千、祥瑞潮盒、運滿乾坤這 3 大禮盒,在客群中的反響也頗為不錯。

2. 收集欲:引發社交分享與裂變
不光是同好圈,每個人在社交圈里都有分享自我愛好、渴望獲得認可的共性。
這時候,盲盒內容本身的數量、話題性、傳播性就顯得格外重要。站在品牌角度,對往期爆款進行挨個挑選,再重新搭配組合,這樣推陳出新的法子最簡單也最高效。
如:「歐萊雅」的盲盒中就包含了 6~8 種品牌的試用裝,涵蓋旗下的蘭蔻、赫蓮娜、碧歐泉、科顏氏、羽西、美寶蓮等一系列品牌熱銷款,每個盲盒里還附有 60 元正裝產品的代金券。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粉絲既拿到了超值的試用裝,又有很大概率再去買正裝,客單價、復購都不用操心了。

3. 隨機性+稀缺性:造就上癮機制
盲盒內容的不確定性,使粉絲始終充滿好奇,加上收集欲和驚喜感,自然就會買買買停不下來了。
也就是說,一旦為自家盲盒單獨設計了精美、高價值的稀缺款,走紅的概率就可能翻好幾倍。
如:在新加坡,一家飲品公司就把盲盒的隨機性發揮到了機制,推出隨便系列飲品的第 1 個月就達成了月銷 350 萬瓶的成績。

如:人氣很高的 Molly 盲盒,每套包含 12 個不同造型的玩偶,每個價格在 59~79 元不等,還有爆率非常低的隱藏款和特別款,粉絲不爭著去搶都難。
4. 選擇權轉移:絕佳的送禮屬性
節日、送禮福利一直是營銷活動的關鍵。盲盒的出現,讓商家又多了一個吸引流量的發力點。
當盲盒作為禮物時,本質上剝奪了收禮者的選擇權。如此一來,不但節省了挑選的時間與精力,還降低了送錯禮物的風險,僅用一招就將社交送禮這個大難題輕松解決。
如:有贊商家「差評」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精心搜集各種科技新品、生活好物等,統一整合成盲盒形式的禮包,曾在 5 分鐘內賣出 10 多萬元。
推薦閱讀:5分鐘爆賣10萬+,從大火的盲盒一窺差評背后的私域社交深海!

如今,盲盒雖然被炒得火熱,但也存在不少市場亂象,致使不少品牌還在猶豫和觀望。
實際上,判斷一個新玩法能否持續地火熱下去,就得反復思考:它的出現是否為客戶帶來了更新一輪的消費升級,或者為商家創造了更高一層的商業價值。
盲盒無疑是極為符合的,且不論對客單價、復購率的提升,單拿裂變性來說,就能讓商家大大降低拉新成本。
更難得的是,盲盒營銷的策劃難度、投入精力并不會特別大。事實證明,只要敢于嘗試,自然能搶到新一波的紅利~


推薦經營方案


打開微信掃一掃即可獲取


-
1000+最佳實踐
-
500+行業社群
-
50+行業專家問診
-
全國30+場增長大會
請在手機上確認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