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贊觀察|風口爆發、巨頭入場,一文看懂萬億教培市場掘金法則

前言
我們認為,教育OMO模式將出現如下變化:從單點探索到全流程轉型、從簡單嫁接到深度融合、從單一工具到全場景方案。
作者 | 花青
有贊商業分析團隊供稿
對于教育培訓行業,尤其是線下教培行業的從業者來說,2020年是艱難的一年。年初,突然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招生教學的既定節奏,許多中小教育機構甚至一些知名的線下教育機構均無力支撐,在疫情的沖擊下紛紛倒閉關停。
疫情過后,線下教培行業緩慢復蘇,但面臨著地方疫情散點式爆發、在線教育機構爭奪學員的雙重沖擊。
為了更好地應對外部競爭、降低運營的脆弱性,教育機構需要加強內功修煉,在精進教學教研核心競爭力的同時,合理運用內外部資源降本提效,最終實現機構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1
長尾企業空間廣闊,馬太效應凸顯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也愈加重要。參與教育培訓的用戶群體從以青少年為主延伸到全年齡段覆蓋。除了參培群體的擴展,用戶對教育培訓的支付意愿也變得愈發強烈。傳統的 K12 教育、素質教育繼續保持「吸金」能力,針對成人的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資格培訓、針對 6 歲以下兒童的早幼教培訓也吸引了一眾愿意為之付費的核心用戶群體。
2018 年,我國教培行業市場規模已經超過 2 萬億元,K12及素質教育、個人培訓、早幼教都是其中的重要細分領域。


教培行業市場規模雖大,但與其他行業相比,集中度相對偏低,存在大量的小微型教育機構。據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20 年線下教育市場CR5(行業集中度)僅為8.1%,即使是集中度稍高的在線教育市場,CR5也只有15.2%,長尾企業擁有廣闊的生存空間。

從融資情況來看,2020年教培行業已披露融資事件 278 起,較 2019 年下降了10.3%,數量持續走低。分行業來看,K12教育、素質教育、教育信息化和職業教育更受資本青睞,尤其K12教育較上年有顯著提升,顯示出強勁的抗周期性。
融資金額方面,2020 年的金額分布與去年相近,集中在千萬元級水平。不過與2019年相比,億元級融資數量提升、中后期輪次融資數量增加,顯示出大環境下資本對成熟教育企業的偏愛。疫情影響下,頭部企業尤其是在線教育企業得以擴張,中部、尾部企業則出現倒閉潮,市場集中度有所提升,行業馬太效應開始凸顯。

雖然疫情黑天鵝對教培行業產生嚴重沖擊,但某種程度上也帶來了新的機遇。一方面,疫情加速普及了在線教育這一學習形式并覆蓋到廣大的非一二線城市地區,讓更多用戶認識、了解了在線教育的優勢,同時也提高了對內容、服務質量優劣的鑒別能力。另一方面,疫情倒逼教育機構加速內部迭代更新,以適應外部環境的迅速變化和用戶對教學內容、服務不斷提高的要求與期待,有利于教育行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
2
教育機構運營模式與痛點
教育產品非標準化、高客單價的特性,導致用戶試錯成本高、決策周期長,付費轉化率相對較低。這就要求教育機構在做好教學服務核心環節的同時,在招生獲客和口碑傳播上投入一定的精力。只有三個環節精細運營的共同加持,教育機構才能高質量高速運轉。
為了降低用戶決策成本,招生獲客環節通常會拆分成多個動作,使用戶以較低成本得到更多信息,進而引導其向機構正價課轉化。這些信息或是對用戶本身的能力定位、短板診斷,或是展示機構教研教學能力和服務水平,或是提供前期學員的學習效果及評價反饋。
在招生獲客環節,無論是線索獲取還是轉化,教育機構開始越來越多地利用微信渠道,包括廣告投放、裂變拉新、微信群運營及輕服務等,以提高招生獲客效率。在線索轉化過程中,免費或低價的講座、體驗課、訓練營等成為重要手段,通過展示教學能力、服務能力、運營能力,打消用戶顧慮,最終實現向正價課的引導轉化。

教學服務環節和口碑傳播環節同樣開始借力在線工具,提升運營效率、提高運營效果。傳統的「學-練-測-評」均只能在線下完成,在空間和時間維度上都有較大局限性;現在則可以充分利用在線教學和服務工具,圍繞提升學習效果這一最終目標,為不同場景匹配合適的教學內容和服務方式。過去的口碑傳播只能依賴學員自發的、小范圍的口口相傳,現在則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進行廣泛傳播,并借助老帶新、轉介紹等方式的激勵作用,讓學員更多發聲。
在線工具的應用一定程度上幫助教育機構提升了運營效率,但這種應用尚處于初級階段,廣大教育機構在招生獲客、教學服務和口碑傳播環節還存在著諸多痛點。OMO(Online Merge Offline 結合線上與線下的平臺型商業模式)模式自 2017 年被提出以來,一些教育機構已經著手將其運用在以上三個環節,嘗試通過打通全流程數據、融合線上線下場景,針對性地解決下述痛點。在疫情的影響下,OMO模式更是加速落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越來越多的教育機構和從業者參與進來,從單一模式向OMO模式轉型發展。

3
教育培訓行業如何破局
轉型OMO模式作為教培行業的發展趨勢,大中型教育機構率先入局,小微型機構觀望跟隨,不同機構轉型路徑不盡相同,但最終的方向和目的是一致的——要在疫情之后更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存活下來并更好發展。這就要求教育機構在保證教學教研、服務質量這些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上,提高全流程的管理、運營能力和效率。
那么教培機構具體應該怎么做呢?我們有 4 點建議:

1.高效獲客,提高招生效率
鋪內容。圍繞機構核心課程,提供不同量級內容資源,通過圖文、音頻、視頻、直播等各種形式,不斷觸達潛在學員群體,降低他們的購買決策門檻。從有贊內部數據來看,免費課-低價課-正價課三層轉化已經成為眾多教育機構招生獲客的法寶。
重營銷。在優質課程內容的基礎上,多樣營銷玩法可以有效提高招生效率。除滿減、折扣、優惠券等直接優惠形式外,分銷員、多人拼團、裂變發券也是非常有效的獲客手段。


2.多渠道布局,擴大經營半徑
除在微信生態進行私域運營外,教育機構可以根據自身內容特性鎖定潛在用戶群體,開拓精準流量聚集的內容平臺獲取用戶。目前有贊體系內的教育機構除在微信運營外,有效利用了微博、QQ、快手等渠道,觸達更多的潛在學員群體。
除通過自身搭建的渠道觸達用戶外,教育機構還可作為內容提供商,將課程提供給廣大教育機構。有贊分銷市場體系內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機構開始提供內容。

3.精細化運營,提升用戶付費轉化
精細化運營需要從學員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出發,明確各階段運營目標,設置相應運營任務,分階段、有步驟的運營學員,提高最終轉化率。對于潛在學員,需要通過內容、服務、營銷等完成付費轉化;對于付費學員和續費學員,則需要完成高質量交付,做好教學服務工作;對于流失學員,需要明確流失原因,提供針對性的挽留方案和持續關懷。
除了微信外,一些教育機構也會借助企業微信、QQ等工具實現運營管理和教學服務。相比微信而言,企業微信更便于機構內部的管理協同,QQ則尤其在群管理和群運營上非常便利。

4. 立體化服務,促進教育機構口碑傳播
教育培訓的本質是一種服務,從線索獲取、轉化、完成交付直至學員徹底流失,整個流程都需要教育機構提供服務,只是輕與重的區別而已了。在最核心的教育環節,教育機構可以充分利用各種教學督學工具,通過教、學、測、練、評的線上線下融合,提高學員的學習體驗和最終效果。有贊教育體系內的機構,使用教學服務類插件的越來越多,通過這類插件,教育機構可以高效完成學員簽到、打卡、家校互通等教學管理工作,提高學員對管理、服務的滿意程度,促進正向的口碑傳播。


4
運營模式將出現三大趨勢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教培行業的影響是巨大的,頭部教育機構愈加強大、中小教育機構發展承壓。在內外部驅動力的共同作用下,OMO模式這一2017年提出的概念,越來越受到教培行業的重視。

不過,當前教育OMO模式還處于初級階段,各家教育機構都在探索發展適合自身特點和發展目標的落地形式。我們認為,教育OMO模式將出現如下變化:
1. 從單點探索到全流程轉型。當前的OMO模式更側重單一環節,或是招生獲客、或是教學服務。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單點OMO轉型不能發揮其真正優勢,只是暫時解決機構在單個環節遇到的問題。未來的OMO模式應是全流程的線上線下融合,使機構在「獲客-轉化-教學-管理」各個環節提升運營效率。
2. 從簡單嫁接到深度融合。當前的OMO模式更多是一種簡單的拼接,尤其在教學服務環節,很多教育機構只是在原有的線下教學基礎上加上微信答疑服務。未來的OMO模式是線下與線上場景的深度融合,依托教育OMO服務商提供的系統和工具,在標準化的「教-學-測-練-評」環節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3. 從單一工具到全場景方案。由于目前的教育OMO模式還處于探索階段,以單點為主、嫁接為主,市場上的教育OMO服務商也以提供單一工具、解決單個環節問題的居多。當向全流程OMO模式轉型時,不同環節采用不同工具不僅降低效率,還涉及到數據的打通對接問題。
未來,教育OMO全場景解決方案會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有競爭優勢。只有全場景的解決方案才能更好實現全流程數據化,最大限度提高運營效率。
推薦經營方案


打開微信掃一掃即可獲取


-
1000+最佳實踐
-
500+行業社群
-
50+行業專家問診
-
全國30+場增長大會
請在手機上確認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