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對零售業影響分析報告(上)
2020年春節期間,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國。
在這場疫情中,餐飲零售等領域受波及影響最大。疫情何時能結束?它對經濟和零售業會產生怎樣的影響?行業應該怎么做?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試圖從17年前非典部分數據及當下零售行業等數據來推斷新冠肺炎對零售行業的影響。
為此,2月25日,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獨家發布了《新冠肺炎對零售業影響分析報告》(下稱《報告》)。
《報告》從疫情概述、非典疫情對零售行業影響、新冠肺炎疫情對零售行業影響、零售業應對措施、疫情中零售業思考等角度切入,希望通過分析能夠勾勒出這次疫情對零售業的實際影響,并為未來發展提供思路參考。
非典疫情對零售行業影響
一)疫情高峰期GDP下降1.7%
非典期間,政府實施各種交通管制措施從2003年4月23日開始,到6月疫情基本結束取消。因此,非典疫情對經濟影響主要在4月下旬和5月份。
在非典疫情集中爆發的第二季度,中國GDP增速由一季度的10.8%減速至9.1%,不過三季度有迅速回升到10%。2003年全年GDP增速為10%,比2002年的9.1%上升明顯。
二)社零消費驟降 但疫情結束后迅速反彈
數據顯示,2003年3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為9.2%。在上級采取管制措施以后,4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降至8.1%,5月這一數據降至4.3%,6月份逐漸放開管制后迅速反彈至8.3%,7月份回歸正常的9%增速以上水平。
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認為,2003年全球經濟處于復蘇階段,總體形勢向好。而我國國內也處于經濟強周期。在加入WTO后的效應下,非典并沒有對整體零售趨勢造成大的影響,行業并未從此低迷,疫情過去后迅速反彈。
三)細分品類服飾珠寶影響較大
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細分領域中,糧油、食品、飲料、煙酒和化妝品受非典影響較小。而金銀珠寶、服裝等可選消費品類的社零增速明顯低于行業整體。這些品類的需求彈性較大,受疫情的影響較明顯。
四)百貨、餐飲行業下滑明顯
細化到零售業態,影響最大的是百貨行業,貼近民生的超市業態影響較小甚至出現增長。餐飲行業門店關門歇業率達到70%,經營業績普遍比2002年同期下滑50-80%。
以北京為例,北京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03年4月份北京的19家百貨商場零售額同比下降17.6%,比3月份下降26.7%。與此同時,物美、美廉美、家樂福等14家超市4月份共實現零售額10億元,同比增長20.3%。
新冠肺炎疫情對零售行業影響
此次新冠疫情對零售行業短期內影響較非典更強,個別業態損失較大,但從長期看不影響零售行業的整體增長趨勢,電商、超市等業態反而在此次疫情中有了更多機會。
一)行業預期不足,但更求穩
我國經濟正在由高增長向中增長轉型,再加上中美貿易摩擦,社零消費持續承壓。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通過分析發出的7000多份有效調研問卷后發現,56%的零售人認為2020年會更加困難,13%的人認為2020年的零售行業前景不明朗。面對不確定性的未來,有42.8%的從業者認為零售企業要練好基本功,行業需要“穩”。
二)1至2月社零增長或低于4% 疫情后會恢復
從GDP增速來看,2020年我國經濟基本面不同于2003年非典時期。2003年中國經濟處于上行周期,但是當前我國經濟處下行周期,2019年四季度GDP增速僅為6%。如果GDP與非典一樣,二季度下降1.7%,也會是近年來的最低增速。
從社零增長來看,2003年全年,除了非典高峰期的4月和5月,其他各月份社零增速均不低于8%。而2019年全年社零增速超過8%的月份只有6個月。
2019年1-2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66064億元,而2019年春節,全國零售和餐飲消費額約為10050億元,占比近1/6。
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認為,1月底開始到2月中旬零售和餐飲消費幾乎暫停,2020年1-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長或將低于4%。疫情過后,會恢復至全年平均水平,甚至會出現報復性消費增長。
三)百貨商場或迎來最“冷”一季度
疫情爆發正值新春佳節的銷售高峰時期,今年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寒冬”。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統計,從1月25日起,全國數千家百貨、購物中心等大型商場陸續暫停營業,只保留店內超市對外開放,其他業態開業時間未定。
非典時期最嚴重的五月,北京大型百貨商場營業額普遍下跌30%以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更大,全國實施的管制措施更嚴格,百貨、購物中心迎來史上最“冷”一季度。
值得注意的是,從2018年起,整個百貨行業開始進入快速下行期,2019年一季度限額以上百貨門店的零售額增長率只有0.9%,全年只增長1.4%。
受疫情影響,2020年一季度百貨行業恐將迎來近年以來的首次同比下跌。
四)購物中心新開項目五年來最低
對于購物中心開業情況而言,新項目開業在疫情期間也出現了下滑。縱觀近五年(2016年至2020年)1月份開業的商業項目情況,2020年1月創下了近年來新低(事實上,從我們以往記錄的數據上看,已經是六年最低),僅為26個,同比跌幅達35%。
五)現金流、庫存是品牌零售商的大問題
零售作為流通行業,現金流、庫存周轉、員工是影響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據調查顯示,本次疫情對品牌商家最主要造成的影響前三位的依次是:銷售業績大幅下滑、現金流緊張、庫存和員工問題。進一步調研結果顯示,現金流緊張的品牌商家多數現金流維持在3個月以內,形勢嚴峻。而庫存則在服裝企業表現得尤為明顯。
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認為,由于2019年屬于暖冬,因此冬季服飾銷售并不理想,受疫情影響,春節期間未完成清庫存的目標。目前已經有多家上市服飾企業開始陸續發布2019年盈利能力預警。且因疫情發展尚不清晰,多數服飾企業春夏服裝訂購將會出現問題。因此,今年將是服飾企業的洗牌之年。
六)餐飲或將迎來調整潮
春節歷來是餐飲業的黃金時期,2019年春節全國零售和餐飲消費額約為10050億元。此次受疫情影響的餐飲零售額在春節七天內將會腰斬,損失近5000億元。
目前全國共有超過2000萬家餐飲業企業,其中個體工商戶占比超過95%。從全國范圍來看,山東以194萬家、湖北以169萬家、江蘇以163萬家企業量位居全國前三,其次為廣東、四川、河南、浙江、河北、安徽、重慶等地。
而在這其中,餐飲業務企業數量占比最高(本省范圍)的則是湖北和重慶,分別為32.8%和36.4%。
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認為,個體工商戶對抗風險能力低,受租金、員工成本、庫存壓力等影響,疫情結束后,或將迎來一波餐飲門店的調整潮。
七)超市大賣場或穩中有增
超市大賣場作為線下民生行業,為本地居民提供基本的生活商品,疫情期間在政府的支持下基本保持正常開工狀態。為了減少外出,居民計劃性采購增加,超市人均客單顯著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正值春節期間,商超一般留足了從正月初一到十五兩個星期的庫存量,因為生產廠家和一般供應商要到正月十五后開始正常供貨。
對生產廠家來說,也一般會留出一個星期至兩個星期的庫存量,同樣道理,廠家和其他供應商要為工人在正月十五之后開工留下了余量。一般情況下,工業消費品市場(生鮮食品除外)會有一個月的市場存量,不過需要謹防商超出現商品短缺問題。
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認為,超市行業成為這次疫情受影響最小的行業,隨著疫情管控時間的加長,大宗購物的時限也被拉長,超市大賣場在疫情期間或成為零售行業為數不多的保持增長的業態之一。
八)生鮮電商供應鏈能力待考
受疫情影響,線下用戶開始向線上轉移,電商特別是能夠提供及時配送服務的生鮮電商訂單量開始暴增,主要到家平臺在春節期間交易額均產生了200%以上的增長。
不過,暴增之后伴隨而來的是運力與供應鏈的壓力疊加,特別是運力壓力。提供及時配送服務的生鮮電商配送員多以大專、高中、職高、技校畢業生為主,且多數為外來務工人員。春節期間大部分人員返鄉回家,疫情管制導致他們不能及時返城復工,導致此前各平臺宣稱的半小時達、1小時達已變為2小時達甚至隔天配送。
更多零售業的應對措施及思考,見《新冠肺炎對零售業影響分析報告(下)》
特別申明:本文為平臺服務號上傳,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有贊學習中心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相關閱讀】
推薦經營方案


打開微信掃一掃即可獲取


-
1000+最佳實踐
-
500+行業社群
-
50+行業專家問診
-
全國30+場增長大會
請在手機上確認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