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損2400萬,被2億人心疼!被誤解最多的民族品牌,要如何翻身?
做品牌的最高境界是:企業興亡,群眾擔憂。
在河南新鄉,胖東來要撤店時,有上萬人去門口請愿,求胖東來留下來。

在遼寧沈陽,全面“限電”后有的人不擔心停電停水,卻擔心沒有面包吃。
桃李面包宣布因限電要減產時,2億網友將其送上了熱搜,引起廣泛關注。

很多網友表示,“桃李面包停產,自己就失去了面包自由。”
甚至有人夸張的說“東北限民電我沒哭,搶不到票我沒哭,唯獨桃李減產,‘醇熟’是我半條命啊。”

除了在微博上有2億人關注,線下人們直接開始囤桃李面包,生怕停產或漲價。
在網友的熱情下,有人覺得這種擔心是多余的,畢竟桃李是一個曾估值300億的企業,會被電難倒?
靠搞定早餐店,成最低調首富
我們常見超市貨架上的幾個面包品牌,賓堡華麗,達利園貴氣,只有桃李的包裝永遠最樸素。

樸素到有些土的包裝,桃李堅持了二十六年,相當接地氣。
1995年,已經60歲的桃李面包的創始人吳志剛從學校退休,在家閑來無事便拉上兒子,做起了面包。
看到當時市場上面包大多保質期長,需要添加防腐劑,不好吃更不健康,于是瞅準空子,開始做短保質期的面包,把新鮮面包的價格打下來。
因為沒錢支撐店面租金,吳志剛把目光放到了早餐店上。
在早餐店賣面包聽起來匪夷所思,但靠著美味和方便,很多人吃完早餐隨手會帶一個面包走。

于是吳志剛每天凌晨3點開始配送,6點前送到街邊門店,因為成本低,受眾廣,吳家的面包很快就包圍了東北的商超和賣場。

火遍東北容易,但走向全國卻很難,從現在看當時的吳家父子,相當有爆品思維。
首先,做到極致的性價比,成為學生黨最愛。
很多人提起桃李面包,都是青春的回憶,從初中到大學,不知道多少人的早餐被桃李面包承包了。
為了讓桃李面包走出東北,他們復制了“中央工廠+批發”的模式。
簡單來說,就是先在各地建立中央工廠,再以工廠200km為半徑劃定市場,中心地區直接工廠配送,周邊地區由經銷商輔助。

這種模式下,桃李的面包即時配送,不需要防腐劑,成本又低,和現烤面包房動輒二三十的面包相比,幾塊錢一個的桃李面包簡直是性價比之王。
其次,找到撕逼對象,做出超級爆品。
品牌打出名堂后,桃李面包沒有止步,而是給自己找了個競爭對手。
這次,他們瞄準了日本的面包,于是派出三兒子吳學亮特意去日本“取經”。
吳學亮對標日本最知名的面包品牌,開始鉆研烘焙技術,決心做出不輸日本的面包。
他每年都要去日本幾次,每天一大早就把日本市面上賣得最好的面包帶回酒店,一行人開始試吃、比較、研究。
前前后后花了6年時間 ,才做出了桃李“醇熟”系列切片面包,一直到現在都是桃李的拳頭產品。

最后,桃李面包還有一個絕招,只做超級大單品。
為了降低生產、研發成本,專注于核心SKU,桃李一直將產品種類控制在30種左右。
只要市場效果不好,不管這個面包多好吃,通通砍掉。
這就使得經常人吐槽,我最愛的某款桃李面包怎么消失了,#消失了的桃李美味#在貼吧和知乎上甚至有自己的專屬話題。
比如奶油雪條、紙袋裝的雞肉漢堡面包,這些童年奢侈的美味,這些年再也沒見過了,連桃李面包都會自己開專欄懷舊那些消失的美味。

雖然自誕生以來,桃李只賣軟式面包、起酥面包和調理面包三種面包,但超級大單品的模式,使得每款產品都忠實粉絲。
在桃李測評視頻的彈幕里,網友紛紛pick自己的最愛款。
2015年桃李面包上市,成為“中國面包第一股”。上市后,桃李成為最貴的面包,最高估值300億。
成為促銷專品,沒有情懷牌可打
在最開始,作為老師的吳志剛給面包起名桃李面包,希望能夠桃李滿天下。
因此成為東北的面包大王后,桃李開始加速擴張,想在全國建立起自己的“面包帝國”。
在2007年的時候,桃李就將分廠開到了石家莊、成都、西安、上海、青島等地,之后更是不斷擴張自己的版圖。

雖然桃李在全國多地開花,但卻有一個很尷尬的誤會:天下無人不識桃李面包,卻少有人了解桃李。
每當有桃李的新聞,大家就要討論一波,桃李到底是哪的品牌?
青島人民表示:一直以為是青島古德面包改名為桃李,后來才知道是桃李收購了古德。

北京人民表示:桃李不是北京的嗎,順義還有桃李的工廠。

成都人民不服:桃李一定是四川的,就連小熱狗都是藤椒味的,一看就是川渝人民的專屬口味。

就連東北本地人都疑惑,這個貫穿童年的面包,原來外地也有?

造成這種誤會一方面是桃李面包“中央工廠+批發”的模式,使得桃李面包走到哪里,工廠就開到哪里,當地人吃到的桃李面包就是當地產的。
保質期短,在超市又能天天買到,各地人都親切感十足。
造成這種問題還有一個原因是,桃李太低調了。
桃李很少砸錢做廣告,即使有廣告也是在商場的貨架上“順手”寫上桃李面包。

所以桃李面包的存在感,都是靠產品實打實刷臉刷出來的。
但桃李沒想到,這種低調,讓它以后的南下之路,被瘋狂暴虐。
2015年上市之后,桃李開始南下,但走出北方談何容易。
南方市場比起北方競爭更加激烈,桃李剛要試探就被虐的體無完膚,接連虧損。
2020年,在桃李面包37家控股參股的公司中,有17家子公司虧損,虧損額超500萬元的就有7家。
分別位于上海、深圳、江蘇、福州、廈門、南昌、海南,其中凈虧損額最大的是深圳桃李面包,為1385.76萬元。
在南下之后,桃李的營收從2016年的28.95%,直線下降到2020年的5.66%,慘的一批。
在南方市場,人們更愿意去烘焙店購買面包,而桃李更多時候,是超市打折促銷區的常客。

在增速放緩時,桃李面包將原因歸結于促銷活動力度加大,但在南方市場,不做促銷活動,等待桃李的,可能不僅僅是放緩。
因為低調慣了,即使桃李面包已經是成立了26年的老品牌,但很多人對桃李面包并沒有太高的品牌忠誠度。
長青市場忠誠度低,向外擴張之路困難重重,在這種情況下,桃李面包的壁壘比蛋殼還薄,經不起太大的打擊。
都是限電,為何桃李受傷最重?
有277億帝國支撐,平時的虧損尚有北方企業兜底,但當限電時,這些問題就暴露出來了。
截至2021年6月30日,上海桃李的凈利潤為-984.41萬元、浙江桃李的凈利潤為-50.35萬元、合肥桃李的凈利潤為-283.74萬元。而本次因限電停產的江蘇桃李,目前的凈利潤為-1077.50萬元。
在限電危機下,桃李損失慘重的背后,面包大王桃李早就舉步維艱了。
在桃李面包發家的前10年里,桃李幾乎沒有對手。
但近十年,面包市場發生了兩大變化。
一是同類競品不斷崛起。
2018年,世界第一大烘焙食品生產企業賓堡宣布收購曼可頓,這兩個在南方市場本就更受歡迎的短保面包實現了“強強聯手”,桃李面包的入場券就只剩低價。
同年,食品巨頭達利食品也宣布進入短保市場,還推出了抹茶紅豆吐司、湯熟面包等新品,很多產品直指桃李,在聲量不如達利的情況下,桃李不再是人們的唯一選擇。

二是網紅面包更吃香。
近幾年,網紅面包店崛起,便宜和口感不再是人們單一的追求,那些顏值高,花樣新,可以拍照打卡的網紅蛋糕,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愛。
像北京網紅面包店原麥山丘,上海的網紅面包店KUMOKUMO,廣州排名第一的網紅面包店“Perma Bakery樸門” ,顏值和產品都能打,再加上網紅效應加持,消費者寧愿排隊,也不愿意去買超市幾塊的面包。

這就使得過去對桃李面包有情懷的那些人,長大后開始追求網紅產品;現在不認識桃李面包的人,愛的還是那些網紅新品牌。
從這次桃李上熱搜來看,雖然有2億人關注,但大家關心的大多是“會不會漲價?”。

當一個品牌讓消費者留戀的只有“低價和折扣”,再多的情懷,也有耗盡的那一天。
結語
限電暴露了桃李的問題,未必全是壞事,最起碼讓桃李在全國出圈。
二十六年前,桃李帝國的建立,本質上是找準了用戶的需求。當時為了做出口味最佳的面包,吳志剛經常去商場蹲守,詢問食客意見。
二十六年后,在2億的關注之下,桃李面包如果能意識到,“低價”不是短保面包競爭的核心因素,“新鮮”和“品質”是人們選擇面包時的重點。
再有深耕二十多年的渠道,和強大的供應鏈模式,這個一直很低調的民族品牌,依然可以守住王者地位。
畢竟,不會有人永遠吃桃李,但永遠有人吃桃李。
如果桃李面包漲價,你還會買嗎?
特別申明:本文為服務號上傳,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有贊學習中心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odas@foxmail.com。
推薦經營方案


打開微信掃一掃即可獲取


-
1000+最佳實踐
-
500+行業社群
-
50+行業專家問診
-
全國30+場增長大會
請在手機上確認登錄